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研究

时间:2022-06-07 05:54:43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研究

摘 要 近些年亚洲国家石油公司特别是两个最大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焦点之一。尽管各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有一定共性,但由于中印两国高速经济发展和“亚洲溢价”等原因,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发展驱动因素、发展战略方面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是本身经营问题,另一些则是西方国家基于国家石油公司的“国家所有”这个标签而得出的错误结论。这些问题,一方面阻碍了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方面也掩盖了它们对改善世界石油行业效率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 国家石油公司 海外发展驱动因素 海外发展战略

亚洲大部分经济体都是净石油进口国。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印度在2006年成为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费国。近些年,国际油价风云变幻,单纯依赖石油进口将带来巨大的能源安全隐患。为了减少石油进口风险,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石油公司到海外寻求能源供给多元化。所谓国家石油公司指国家拥有全部或绝大多数股份的国有石油企业。它的兴起比私人持有的国际石油公司晚,但是发展迅猛,已经打破了西方石油“七姐妹”从1928—1973年,长达46年中,7个巨型垂直一体化的私人国际石油公司是国际石油市场参与者和价格制定者,它们由此被称为即西方的石油“七姐妹”。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局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最大的投资者和竞争者之一。印度的主要国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也加入了大规模海外发展的行列。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对外发展势头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然而学术界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寥寥可数,现有文献大多数或是对历史性事件的描述或是对政府控股进行批评。国外少数学者(Hartley和 Medlock,2007Hartley P R, Medlock K B A Model of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Oil Company,2007 wwwriceedu/energy/publications/nocshtml)构建了国家石油公司发展的理论框架。国内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基本上为空白,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面临的问题(童生等,2005童生等中国石油安全态势与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经济体制改革,2005(2):3134;梁莉芬,2009梁莉芬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石油面临的问题与策略思考对外贸易实务,2009(8):7477)。目前国内不仅缺乏对国家石油公司的系统性分析,也缺乏对国外同类企业的关注。然而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石油企业海外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系统地研究其海外发展驱动因素、战略内容和面临的挑战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增强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驱动因素

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不可替代的国防战略物资,但在全球分布不均衡。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国和印度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组合中的比重最大,能源供给缺口和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的压力迫使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向海外。

1国内能源供给缺口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建立在快速工业化和国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础之上,因而大多数关于中国和印度在海外寻找能源的分析首先指向两国不断上升的需求与平缓(甚至停滞)的供给间的巨大缺口。

中国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达到了石油生产顶峰,成为除中东之外的全球第四大生产国。但是从70年代末开始,石油产出以每年不足3%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石油生产停滞了。然而从90年代起中国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9%以上的高速经济增长,刺激石油需求持续上升。特别是交通运输部门对燃料的需求急剧上升,成为中国能源供给缺口急剧扩大的重要因素。图1为中国1990—2011年石油总供给和总消费情况。1992年以前石油供给略超过需求,但是1990—1992年超额供给量逐渐缩小。从1993年起中国石油供给缺口显著扩大,到2011年供给缺口为5488万桶/天。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估计,中国石油供给缺口在未来10年将继续扩大: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为1000万桶/天至1360万桶/天,而届时中国的国内石油供给却仅为270万桶/天至400万桶/天。EIA, 2006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6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海外能源供给成为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大来源。

同样,印度从2003年起每年超过7%的经济增长率推动了其对能源更大的需求。目前,印度进口原油大约占该国能源消费的72%。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经济增长放缓,但国际能源署预期印度经济在未来25年内仍将维持5%以上的增长率,相应地印度对石油的需求年平均增长率将维持在29%的水平上。IEA, 2007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印度国内石油供给在1985年左右基本上停滞,然而经济增长点燃了对石油消费的更大需求。图2为印度1990—2011年石油供给缺口。显然,印度石油供给不足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石油消费曲线陡然上升但石油供给曲线基本为一条水平线。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从1980年开始印度的石油供给就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当时的石油供给缺口为458万桶/天。30多年来,印度石油供给缺口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2011年石油供给缺口已经上升到235万桶/天。国内原油生产停滞、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能源消费增长,是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推动因素之一。

2高度石油进口风险和高额的“亚洲溢价”

中国和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是长期现象。发现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之前,在长达11年的岁月里中国曾严重依赖苏联和罗马尼亚的进口原油。1965—1973年中国实现了石油消费自给自足,但负面结果是忽略了能源安全问题。1993年中国成为净石油进口国,当年净石油进口达8570万吨,占国内石油消费的58%。自此中国石油进口急剧增加,当前进口石油占国内石油消费的40%;预计到2030年中国净石油进口将占总石油消费的80%以上。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可追溯的最早数据,1986年印度石油每天进口596万桶,两年后翻了一番达136万桶/天,此后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图3为中国和印度1990—2008年石油进口状况。中国石油进口一直呈上升趋势,1990年石油进口为65万桶/天,到2008年升至941万桶/天,增加了135倍。印度石油进口波动相对较大。1990—1998年,石油进口从188万桶/天增加到425万桶/天。但是1999年石油进口下降,直到2001年才逆转。这一时期印度石油进口下降主要跟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导致的油价高位震荡有关。此后油价迅速从最高点回落,印度石油进口缓慢抬升,2007年恢复到1998年水平,达440万桶/天,但第二年美国金融危机又导致石油进口略微下降。

石油进口依赖度高的风险主要体现为石油价格突然上升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世界石油价格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急剧上涨并且波动频繁,2000年以来上涨尤为无情。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实证研究表明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导致国民经济对高油价异常脆弱,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胀率。中国和印度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后来参与者,还必须支付高昂的“亚洲溢价”。与1998年相比,2010年中国每进口一万吨石油多支付了3712%的美元外汇。类似地,2003年印度为进口石油支付的账单比2001年高出16%。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战略

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日本和韩国工业化时期。但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并不成功,目前日本和韩国仍依赖石油进口而不是股份油供给。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以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2000年左右的大手笔并购为标志。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是中国海外发展战略的紧密跟随者。

1海外发展战略目标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既相似又有所不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能源发展阶段的路径依赖,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所有的特殊身份使得其首要任务为解决能源路径依赖问题。因而它们的海外发展第一项战略目标是对国内成熟能源基地减少和国内需求快速发展做出反应,以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第二项战略目标是充当政府能源外交的大使和先锋。这些战略目标都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密切关系,是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关键动机,属于政治驱动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

另一方面,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企业属性要求商业驱动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同等重要。由于国内能源行业的上游机会有限和政府对下游价格控制及补贴而导致下游活动收益微薄,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通过海外发展来实现更高的利润。但是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特征和发展历史不同,海外发展的商业战略侧重点不同。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它们的国内炼油需求超过了国内生产能力,因此对外国股份油资产更感兴趣。中海油是一个集中在海上资源的上游企业,它对外发展的动力类似于私人企业,即以现有的管理和技术技能来延长利润周期,并寻求生产经营的垂直一体化(Paik, et al, 2007)Paik K Wet al.Trends in Asian NOC Investment AbroadChatham House Working Paper,March 2007。印度于1998年6月解除了保留价格体系并下放炼油许可证,1999年1月引入新勘探许可证,这些政策的出台允许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同一平台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商业战略偏向于同外国石油公司合作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海外发展的手段

基于上述的海外发展战略目标,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采取了以下主要发展手段。

第一,海外并购。跨国石油企业的经验表明开发非探明油田项目的风险太大并且无利可图,因而并购成为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工具Goldstein A New Multinationals from Emerging Asia: The Cas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9,46(2): 2656。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是近十年来主要的国际并购者,中国最为活跃。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迅速把握国际资产处于低价位和人民币升值的时机,积极进行海外并购。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总计470亿美元,占全球总并购的13%,占所有国家石油公司总并购的61%。表1统计了2002年以来中国主要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案例数。2005年是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的分水岭。2002—2005年三大石油巨头共进行了7起跨国并购,而2008—2010年共计19起。为了满足国内能源消费的需求和应对美国、中国等大国的竞争,印度国家石油公司也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尽管与中国相比势头稍弱。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在2000—2003年期间共进行了11起海外并购活动,仅占该时期印度海外并购总数的76%。但最近几年印度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即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海外并购非常活跃。2006—2007年它收购了一系列海外资产,仅2007年就先后收购了哥伦比亚、利比亚和缅甸等国的3处资产。

第二,与跨国企业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与早期在产油国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方式相反,为了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分担政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最近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热衷于同其他国家的石油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此举被称赞为“亚洲国家石油公司正在走向成熟”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Sept 2011(31):2937。2004和2005年中石油同两家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分别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2005年,中石油同竞争对手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一起以573亿美元购买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资产的38%股份;中石化与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组队收购哥伦比亚的油田。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已经在科特迪瓦、哥伦比亚、苏丹多次联合购买资产。印度前石油和天然气部部长Venu(2006)表述了中印合作的必要性:“当我们以不健康的方式在第三国竞购油田时,我们仅以……支付更多亿美元来使得彼此的投标出局”Venu M K India, China Pump Up the Energy Levels The Economic Times, Jan 13, 2006。

第三,以贷款换资源或以市场换资源。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资源丰富国家急需资金但又不愿意出售资产,这时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灵活使用了以贷款换资源的投资方法。中国在非洲、南美洲发放的发展贷款和基础设施投资特别受到这些基础设施落后国家的欢迎。2009年初至2010年12月,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安哥拉、玻利维亚、巴西、加纳等9个国家签订了12个贷款换石油交易合约,总价值达770亿美元。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同壳牌、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则偏向于使用以市场换资源方法,中方旨在获得国际交易机会和新资源,国际石油公司的目的在于进入中国广阔的国内能源市场。效仿中国,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用支持产油国的下游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换取对上游的投资。2005年8月,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完成了连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到码头的741千米管道。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还以援助修建炼油厂或基础设施为交换条件,取得了在尼日利亚、苏丹和利比亚的石油开采权。

3海外发展的地理格局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北美和南美、亚洲、俄罗斯-中亚、中东和北非、非洲这5个世界主要产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

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在31个国家参与经营活动,在20个国家有股份生产,但是大多数投资都投向俄罗斯-中亚和非洲(图4),这两个产油区分别占中国对外能源投资的492%和294%。就国别而言,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股份资产大部分集中在4个国家:哈萨克斯坦(23%)、苏丹(15%)、委内瑞拉(15%)和安哥拉(14%),在叙利亚等17个国家的投资总计33%。就企业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海外投资最大目的地均是俄罗斯-中亚地区,分别占这两家公司1995—2006年海外投资总额的593%和505%;第二大目的地为非洲,分别占两家公司同期海外投资的168%和37%。中海油的最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在非洲,占该公司1995—2006年对外投资的698%。

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地理方向以中东和非洲地区为主。目前,中东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供给区,占印度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非洲是印度重点开拓的新区域,来自非洲的石油占印度石油进口总量的近1/3。由于地缘关系,印度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比较顺利。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是对外投资最多的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它目前在16个国家有40个勘探、开发和生产项目,主要分布在拉美(14个项目)、中东(12个项目)、缅甸及越南(8个项目)。表2为截至2007年2月印度主要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地理分布。相比之下,其他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海外项目数量较少,并且集中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利比亚和阿曼等产油国。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障碍

尽管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增速令人印象深刻,但与其他国家成熟的跨国石油企业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

1面临地缘政治风险的挑战

国家石油公司的政府控股背景导致地缘政治成为非常敏感的因素。过去几年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关注就集中在政府议题上,企业的很多正常商业行为被西方竞争者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规模巨大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石油重商主义”的人,其行为会对其他国家造成能源威胁。中海油撤销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中石油放弃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等事件无一不反映了西方国家利用政治压力阻止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由于进入世界能源市场较晚,亚洲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在西方国家所谓石油丰富的“流氓”国家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进行能源投资。而此种投资行为被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为支持当地腐败的政府。

事实上,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多数地缘政治上的担心是毫无根据的并具有误导性。首先,从市场影响来看,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投资规模远小于国际石油公司,不能显著影响全球石油价格和资源可获得性。其次,就海外股份油运回母国来看,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对国家石油公司必须运回国的股份油数量施加了配额,股份油的销售都基于企业的商业考虑。再次,从政治影响方面看,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东道国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但没有任何关于国家石油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与政治影响间存在简单关系的证据Zhang Z X The Overseas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Oil Shares of 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 Threat to the West but a Boost to China’s Energy Security? Energy Policy, 2012,(48) :698701。可见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的方式与其他跨国石油企业相同,不会威胁西方国家的能源安全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No31, Sept 2011 :2937。

2缺乏国际经营技能和经验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一直存在缺乏国际经营技能和先进技术等公司经营上的弱点。

(1)激烈竞争导致高额的支付溢价。为了争夺高质量的石油资产,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间出现了恶性竞争。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被诟病长期对资产支付高额溢价,以使其他竞标者出局。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比印度竞争者至少多支付10%的溢价。2005年8月,中石油报价36亿美元购买加拿大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和米塔尔钢铁联合竞价38亿美元。最终中石油以将报价抬高到418亿美元赢得了该笔交易。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短暂买方市场并没有降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支付的巨大溢价。事实上,仅2009年中国石油企业支付的总溢价就超过并购资产基础价值的40%。这些高额溢价表明,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对资产数量的关注更胜于对所并购资产盈利性的关注。

(2)对外投资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石油行业的投资需要巨额资金。即使被普遍认为财大气粗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其投资能力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也相形见拙。1996—2006年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累积了270亿美元海外资产,而国际石油公司仅在2006年就投资了250亿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国家石油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更加严重,外汇储备有限和政府作风下的缓慢决策阻碍了印度石油企业进行大型海外投标活动。2000—2006年印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投资承诺大约为516亿美元,不足该时期中石油的一半。除了资金不足外,技术落后也使得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很难赢得大型国际项目。中国和印度迄今在深水勘探和开发技术、液化天然气开发技术、页岩气和石油生产技术等方面仍不能自主。在这些关键领域国际石油公司继续拥有技术组合和管理技能上的竞争优势。

3没有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

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都没有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海外投资随意地分散在世界各地。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在世界5大主要产油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资,目标是实现石油供给多元化。但是毫无章法的投资地理多元化不可能减少海外石油供给过于集中的风险。Wu等(2007)使用HHA方法,计算了中国1996—2004年间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指标。他们发现,尽管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从1996年17个国家增加到2004年39个国家,但是计算结果表明多元化指数和中国原油进口组合的特殊风险之间没有线性关系Wu G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rude Oil Imports in China Using Improved Portfolio Approach Energy Policy 35, 2007:41904199。不仅多元化无效,而且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资大多集中在政治不稳定的中东和非洲产油区,两国海外石油勘探和生产的国家风险令人担忧。

结 语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通过并购、战略联盟、以贷款(市场)换资源等海外发展手段,一方面为母国能源供给缺口提供了多元化的来源补充,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改善了企业经营效率。但是不可否认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仍面临着地缘政治、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建议:

第一,针对地缘政治障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1)各国政府应该提高能源外交能力,并派遣外交官到企业培训外交知识。Xu X J Chinese NOCs’ Overseas Strategies: Background, Comparison and Remarks,2007wwwbakerinstituteorg/programs/energyforum/publications/docs/NOCs/Papers/NOC_ChineseNOCs_Xupdf(2)购买海外中小型石油资产,不仅避免商业风险,也避免投资于大型石油资产时导致的民族情绪。

第二,对于国际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解决之道是减少政府对国家石油公司经营方面的政治干预,鼓励国家石油公司遵循公司治理规则和加强与国际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

第三,关于海外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一方面需要对主要产油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风险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实现真正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多元化。

上一篇:兴国县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推进新一轮扶贫开... 下一篇:整村推进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