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浅议

时间:2022-06-07 05:12:27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浅议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界永恒的追求目标。教师如何适应这一改革的需要?本文从优化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结构;教学效率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以最科学、最准确、最经济的途径获得新知,形成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堂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过程。首先激发学生画画的欲望,每人拿出纸和笔来画出自己在生活中或电视、画本上见到的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再找四名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各画一种,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为理解课文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了铺垫。然后,随着录音机中西北风的呼啸,教室由语言创设情境:“看!下雪啦!”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点出纷纷扬扬下落的雪花,在底部涂上一层厚厚的积雪,由此引出了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学生仿佛亲身置于雪地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文当中,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导入过程至关重要,每节课的导入都应精心设计,追求创新,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开心,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声情并茂的教学手段,再现课文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优美的词句,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漓江优美的风景,并相机提出问题。漓江的水如此秀丽,如果你荡漾在漓江你将怎样表达它的美呢?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找出描写水“静”、“清”、“绿”特点的语句,并加以阅读体会。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并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本进入学习状态。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结构,即教师教学时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的操作流程。传统的课堂结构程序为: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一模式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但运用不当,往往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而且,这一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的,重主导轻主体,比较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往,势必压制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着眼点从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思维过程上。课堂教学中得出结论显然不是主要的,而学生思维过程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取有序的课堂讨论等多种手段,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各自的潜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4.巧用表象,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作为人在大脑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创造力的翅膀,同时也是沟通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会恰当地运用想象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项有利因素,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想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己的蓝天中自由飞翔,从而使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本,面对面地与作者、与文本对话,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悟。如刚学完《桂林山水》后,教师可诱发学生的想象:那迷人的桂林山水如诗如画,怎能不令人向往?如果有一天你去那里游览,你会做些什么呢?学生立马展开想象,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当个小作家,讴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说要当个小画家,去描绘桂林的奇异风光;有的说要当个小小园艺师,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丽……这奇特的想象不仅表达了同学们的远大理想,而且更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5.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生特别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在学习生字过程中,学生能举一反三,创新发现生字的特点来进行识记,如:“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等。教师要特别对此类富有创新的想法给予热情的肯定,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意识都要给予高度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到,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重视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在漫漫的课改之路上,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收稿日期:2012-08-20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 下一篇:浅谈技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