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中国之路前景堪忧

时间:2022-06-07 12:27:02

P2P中国之路前景堪忧

1983年尤努斯博士创建了格莱珉银行,该银行通过开展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及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机制,不仅创造了利润,而且还使成千上万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摆脱了贫困,使扶贫者与被扶贫者达到双赢。这就是最初金融P2P的前身和雏形。

全球真正意义的金融P2P公司始创于2005年3月,英国伦敦一家名为Zopa的公司通过网贷平台为不同风险水平的资金需求者匹配适合的资金借出方,而资金借出方以自身贷款利率参与竞标,利率低者胜出。而这一信贷模式凭借其高效便捷的操作方式和个性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常常使借贷双方共同获益。至此之后Zopa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其模式迅速在世界各国复制和传播。随后美国Prosper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完善并与网络结合,创办了Prosper网络小额贷款平台,让资金富余者通过Prosper向需要借款的人提供贷款,并收取一定利息。更是拿到几轮风投,成交量和用户量都十分可观。从上线以来的短短3年间,经由Prosper平成的借贷金额共计约合12.5亿人民币,超过3个月的逾期还款率仅为2.83%。2010年4月16日,Prosper宣布已完成了1470万美元的第四轮融资。至此,Prosper的总融资金额已达到5770万美元。

直到2007年,上海拍拍贷正式上线预示着国内P2P就此拉开大幕。据《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末,我国P2P借贷服务平台已经超过200家,可统计的P2P平台线上业务借款余额超过100亿元,投资人超过5万人。这数字若是加上未统计的P2P线下业务,各项数据将倍增,其借贷规模在500亿到600亿元之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欧美P2P模式都是建立在金融脱媒基础上的一种平台化运作模式,P2P网贷交易平台只负责制订交易规则,不参与其他。而在中国,P2P似乎在原有线上游戏规则的玩法上又增加了不少线下的花样,着实有点意思。

国产P2P开启“创新”模式

尊重传统不应该也不会成为停止创新的理由,合理的改良与创新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国外P2P相对成型的运营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P2P开始茁壮成长。

成本低,风险小,纯粹P2P——无担保线上模式。2007年上海拍拍贷正式上线,完全照搬Zopa只提供线上交易平台的运营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自行借款信息,自主选择项目出借资金,网站只负责制定交易规则和提供交易平台,不负责交易的成交以及贷后的资金管理,也不承担借款人违约带来的损失。

风控相对容易,诟病非法集资——线下模式。随着而来的就是民间借贷开始借助网络平台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其真正目的还是要吸引出借人和借款人到公司洽谈业务,帮助其拓宽融资来源,被称为极具中国特色的P2P模式。但也正因其对资金期限及资金额度的错配拆分和债权转让等手段,使得线下模式饱受非法集资诟病。

保障出借方,风险自己扛——有担保线上模式。在诚信缺失的国度,谁给了担保可能谁的顾客就会更多。于是在2009年深圳红岭创投首提“本金保障”制度,对借款人逾期或坏账提供垫付服务。P2P就此不再孤独的扮演中介媒介,而是成为参与交易的第三方,一方面对出借人的资金提供担保,另一方面也重视贷后资金的管理,同时扮演了担保人、联合追款人的复合中介角色。

偏离P2P,中国Style——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既然平台单一的平台角色无法满足国情需求,那就干脆彻底摆脱单纯中介的身份,在提供撮合交易平台的同时,自身也发展线下借款项目,再将其平移至平台进行交易,从而实现了线下贷款与线上理财的资源型对接。

从2013年开始一些新的P2P平台提出由平台购买小贷公司的债权放在平台上进行流转,也可以小贷公司直接将债权放在平台公司流转,然后由担保公司进行担保的模式将流转人模式进一步深化。

创新还是背离,社会主义P2P难逃担保困境

对于传统P2P只提供交易平台的运作模式来说,中国特色的P2P将其“创新”使其更加适应国情,改良后的P2P尽管背离了传统P2P的金融脱媒理念,但也无伤大雅;只是愈发盲目靠拢民间借贷的担保运维方式,着实让人有些担心。

金融脱媒缺乏道德底线,国产P2P变异成为必然。民众也好专家也罢,对于国产创新出来的线下担保与线上结合模式无不认为是为了对借贷者采取的主要风险控制手段。之所以会产生此类问题的本源即中国正处在诚信危机之中,而且在道德底线无限下行的同时又尚无明显有效的增信措施,更谈不上积累与完善了。在现实存在的各种阻碍面前,为了生存,唯有回归传统才是将阻力减少到最小的办法,增信制度的缺失、信用意识的淡漠、监管的不利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如果只为追求低成本小风险而提供纯粹P2P交易,势必会比提供线下担保的P2P少了很大的竞争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传统金融脱媒运行的P2P到中国会变了味道。

担保并非P2P的最佳归宿。表面看担保环节确实适度缓解了出借人的投资风险,但褪去复杂的金融包装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到底P2P的担保能力到底有多少?若无法给出详实且合理的解释,那这种担保对于风险来说,绝对是一种偷换概念。因为担保上限让担保公司几乎成了无底洞。

我国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办法规定,担保公司的保额是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也就是说,如果注册在千万级的担保公司最大理论可能担保的金额也无非就是4个千万级,而你作为借款人了,当你在借出钱款的时候,你就已经把把钱交给了一个已经担保了高于他注册资本好几倍的公司来给你担保,而且是在担保你的同时还在为其他人做着担保,这样的担保还能称其为担保吗?恐怕谁都想的明白吧。

风控能力拷问担保业态。对于将风险前置的业务形态来说,风控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了。首先担保风险与借款人的风险是一致的,无非是担保费收入和利息收入的差别,往往放款的利息收益是要高于担保收益的。而从担保本身考虑,绝大多数都是无法直接获得资金的人或企业才需要担保,在风险程度上,这个类型的群体本身就是要远高于那些直接可以借款的群体。为了控制担保风险,在业务开展之前就不得不加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核,这较纯粹P2P只提供交易平台的成本而言,无疑要高出很多。

上一篇:课堂反馈,遭遇尴尬的应急策略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