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 第3期

时间:2022-06-07 11:47:33

摘 要:猜想是一个多向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在教学中运用猜想要选取适当的时机,从而使学生通过猜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关键词:猜想;验证;数学课堂;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猜想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下面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运用猜想的方法和体会。

一、以“趣”激猜

【案例1】在教学“可能性”时,刚开始我把球放到盒子里去,让学生目睹放进去了几个不同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猜:任意摸一个球会摸到什么球?还可能摸到什么球?通过学生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对可能性的大小进行分析,然后追问: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让学生猜,但这次猜,学生根据刚才游戏得出的数据分析,对这次摸到的结果就有了猜测的理论依据;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学生在一次次的猜测、验证中兴趣盎然,可能性大小也在一次次的猜测、验证中逐渐明朗。

反思:猜想,最常运用于对新知识的探究起步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猜想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二、以“动”带猜

【案例2】在揭示“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概念时,我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13、14…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可以摆几个,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余数为什么不可能为4呢?(余数到4,4根小棒又能摆一个)

9÷4=2……1 10÷4=2……2

11÷4=2……3 12÷4=3

13÷4=3……1

从中你猜想出了什么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反思: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猜想的依据,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三、以“思”伴猜

【案例3】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极易做出“个位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对此,我又出示如下两组数引导学生观察、验证:

113 253 29 4446 316 559

21 42 63 324 915 126 627 18 9 30

第一行数的个位都是3的倍数,但他们不能被3整除;第二行数个位上涵盖了所有的数,但他们都是3的倍数……学生在观察、验证中产生了疑惑,同时又诞生了新的猜想:(1)可能与各位数的乘积有关;(2)可能与各位数的差有关(大数减小数);(3)可能与各位数的和有关……进而完成对“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猜想。

反思:通过一系列的猜想、验证,教师力求把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给孩子,提供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调整,使其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四、以“疑”导猜

【案例4】在教“平年、闰年的认识”时,我从过生日的生活情景导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每过一年(或每长一岁),就会过一个生日,然后出示信息:小明今年12岁,猜一猜,他过了几个生日?此时,学生根据之前导入的内容,很容易猜出过了12个生日,但,也会有一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可能小明生日很小,现在只过了11个生日……在学生充分猜想后,教师公布答案:小明12岁,只过了3个生日。这一结果与大部分学生的猜想相悖,产生了疑惑。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对新课的有效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反思: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易错的分数乘除法

――六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

文/张素平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发表独特见解,创新、探索地学习数学。

五、以“活”促猜

【案例5】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猜想自己住的小房间的面积、吃饭桌子的面积、教室的面积或数学课本的一个面的面积等。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还可以在学习新内容后,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后学知识的兴趣。

反思:学生沉浸于猜想成功的兴奋状态时,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猜想,是发现的起点,是探索的动力;猜想,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体验过程,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以猜想为启动思维和延续思维活动的平台,以猜想作为探究的起点并导向探究进程,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动而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2]黄燕玲.数学猜想与创造性思维关系[J].河池师专学报:理科,1997(2).

[3]蒋志萍,汪文贤.数学猜想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2005(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江平路小学)

上一篇:将影子缩到最小 下一篇:我们也是石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