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探究

时间:2022-06-07 11:47:11

德彪西《月光》的印象主义风格探究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创新的音乐语汇给其后的作曲家很大的影响。《月光》是他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短小的旋律片段、丰富多样的节奏、细腻的和声色彩变化使得乐曲呈现出朦胧飘忽的意境,已显露出印象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德彪西;《月光》;风格;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的作曲家的创作完满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理想,以致继他们之后,不可避免的要出现一个新的在理想上、风格上的改变。作为反浪漫主义出现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以一种较为内省和抑制的音乐语汇,希望能够恢复法国音乐固有的“clarte et concision”(清澈明快)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创作呈现出一种含蓄的暗示多过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印象,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对20世纪音乐进程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就艺术观念而言,象征派诗人(尤其是魏尔伦、马拉美)和印象派画家(如莫奈)艺术主张给德彪西以很大的启迪。作为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们的知交,年轻的德彪西经常出入于马拉美举行的“周二聚会”,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象征派诗人强调语言富有音乐的特质、诗可以如一首音乐作品一样来创作,他们愈来愈注意语言的声韵、节奏,常常因此而不惜牺牲意象上的清晰。他们试图通过诗歌单纯的声音和节奏营造一种模糊的、瞬间的意境,而且竭力避免说出任何故事情节或者强调一种伦理观念。同时,在这一时期,在印象派画家看来,绘画上的形式与题材变得无关紧要了,颜色成为主要的意趣。画家们关注的中心是在光和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及其氛围,要求绘画绝对符合于瞬间的感受。印象派大师们绘画中那些富于不稳定感的色彩主导因素,和他们作品中对一刹间印象的追求,以及对光泽、色调和气韵的变化运用等艺术手法,对德彪西的音乐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幻,他追求的是自由的色调对比、模糊不定的意境,追求的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的情绪表达。这位在音乐中最能表现印象派―象征派的理想的作曲家,不喜欢堂皇的气派、戏剧性的因素,他的目的是创造出细腻精巧的音调。

德彪西的《月光》是《贝尔加摩组曲》的第三首,又名《明月之光》。1884年德彪西创作了康塔塔《浪子》获得罗马大奖,得到了去意大利公费留学的机会。在意大利留学期间他曾到北部的贝尔加摩地区游览,有感而发在1890年动手创作《贝尔加摩组曲》,但是直到1905年才正式出版。

这首《月光》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乐曲之一,流传最广,是德彪西早期风格的代表作。作曲家运用了精美的旋律、丰富多样的节奏、细腻无比的和声色彩变化,描绘了诗画般的客观景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音乐应该刻意求取使人愉快,因为,在‘使人愉快’这一范围之内,完全可以找到伟大的美。极度的复杂是与艺术相违背的。美必须诉诸感官,必须使我们立时感到乐趣,必须使我们在不费任何力气的情况下,就获得深刻印象,或者说受到潜移默化。”(注:参见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在他过渡时期创作的这首《月光》里,创新的音乐语汇及和声手法的大胆革新使这首作品具有朦胧的意境,短小精悍的旋律片段和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闪耀和飘忽的氛围之中,它时而静寂温馨,时而幽暗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给人无限的美的感受。《月光》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节奏,美在和声,美在意境。

《月光》是德彪西用他喜爱的ABA曲式写的。全曲是“A-B-A三段加尾声”的结构。即:A(1-26小节)+B(27-50小节)+A'(51-65小节)+尾声(66-72小节)。这种形式使音乐显得纤巧、妩媚,精致而偶带伤感情调。虽然具有较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已显露出印象主义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旋律。德彪西的旋律经常是由一些短小而互不连贯的动机组成的,他曾说:“我很想看到创造出――我自己将要做到――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构成的音乐。这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不回到它的本来面目。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合乎逻辑的、组织严密的、合乎演绎的展开。就不会在同一主题的两个再陈述部之间出现一个草率的和多余的‘填充物’。展开部将不再是材料的放大,将不再是标志着受过极好训练的那种有专业能力的浮夸和修饰,而是被赋予一种更有普遍性、更体现本质的精神观念。”(注: 转引自彼得・斯・汉森著《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第29页。)

《月光》的旋律体现了德彪西对浪漫派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在旋律上运用浪漫派善于抒情的创作手法,但避免使用在浪漫派音乐中气息悠长、起伏婉转、感人动听、悠长如歌的样式,及其各种反复、扩大、发展等手法。因此乐句抒情而短小、精练而充满诗情画意。例如:1-8小节的a句由4个逶迤下行的短小乐句组成,b句则由a句的8小节缩减为6小节,与a句相比,只有前两小节旋律是一样的,其后的4小节随着乐思的发展与a句有很大的不同,音乐的进行带有连贯的不间断的即兴性质,显得流动、紧凑而精致。同样,在B段中,乐句虽然都很短小,但随着音乐的进行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正是这些短小、连绵的乐句营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的气氛,表现了一种瞬间的、直觉的、主观的印象。

第二、节奏。德彪西喜欢使用节拍的动力感不强的复节拍和复节奏,因为这种拍子的节拍重音密度较大,借助其强弱特点容易表现出平稳的、连绵的感觉,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法国音乐固有的“清晰、典雅、朴素自然的朗诵性”的表达方式。在这首乐曲中使用了复合拍子(8/9拍),其中二连音节奏的出现和三连音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因其不规则的细分而减弱了节拍的推动力,使得节奏有一种拉宽的感觉,给音乐增添了悠闲、舒展、漫不经心的意趣。

A段1―14小节右手的旋律都是弱起节奏,节奏动力更为减弱,音乐舒缓、悠然。第15小节开始的“tempo”和“rubato”一段是演奏上较难掌握好分寸的段落,也是全曲最具特点的部分。其中二连音和连音线的使用给音乐增添了宽广的抒情气息,它的弹性节奏使得音乐具有迷人的话静、朦胧感,富有幻想性。

B段 (27-50小节)由高音部抒情旋律和传统的分解和弦音型组成,热情流动的分解和弦音型犹如涌动的心潮,使沉思的主旋律不断激起活跃的波澜。乐曲呈现出流畅的、绵延的、无重拍的片段,其中节奏的活力是在伴奏部分中轻轻地表现出来。

第三段A'是第一段(A)中之a部分的变化再现:右手的音区移高,左手则结合了B段的分解和弦,音乐的色彩比第一段要明亮,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的不时出现表现了朦胧中闪耀的光亮,似一阵一阵飞掠而过的水凌凌的音色之光,绰影绰现……

第三、和声。这是德彪西这首曲子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可以说,德彪西是继肖邦、李斯特之后最重要的钢琴音乐作曲家,因为他在钢琴上发现了新的音响、新的踏板音的效果、新的音色。而德彪西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和声方面。在他的乐曲中,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他只创作那些能取悦于他耳朵的旋律,根本不管什么和声进行与格式的惯例。”(注:参见马杰里・哈尔福德著,杨新庆译《德彪西钢琴作品演奏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德彪西打破了传统和声中以和弦连接声部进行所形成的动力展开为主的手法,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月光》虽属于他过渡时期的作品,但印象主义和声已有所显现。

首先,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减弱。

在《月光》中,乐曲采用的是浓郁的降D大调。但在乐曲的开头即出现了与传统和声不一样的处理,不是巩固调性,而是在主和弦出现之后即使用了附属和弦,造成调性色彩变异,营造出一种变换莫测的氛围。开始的大三和弦,宁静、安详,展现了一幅月色如银的画面。但是紧接着第2小节不协和的减七和弦(ⅦMⅥ)使气氛扑朔迷离;犹如透过林影辐射的婆娑的月光,若影若现。在第一句的8小节中,除了第1小节的Ⅰ级和弦以外,其余的几乎全是七和弦及其转位,而且多次使用Ⅱ级、Ⅵ级等副三、副七和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逻辑的松动倾向。

谱例1:

不仅如此,该曲还明显地淡化了和声的功能,例如:第27―28小节及66―72小节使用Ⅲ级代替属和弦,既减弱了和声的功能进行力度,又体现出了浓淡的不同色调和细致的色彩对比。在第31小节,还出现了Ⅴ9―Ⅳ―Ⅲ的违反常规的和声进行,低音形成降A―降G―F的短线条,与高声部遥相呼应。

在乐曲的终止处,他选择降三级六和弦来代替属,避免强烈属推进的终止式,造成了色彩的对比、变化,给人以迷离、奇幻的感觉。

谱例2:

在德彪西的《月光》中,和弦已淡化传统和声中“下属―属―主”的功能进行,而被赋予了更多“色彩”方面的意义。换言之,其和声的色彩意义大于功能意义。

其次,不协和音的出现与处理。

在传统和声中,不协和的三和弦和四个或多于四个音组成的高叠和弦因其自身的不协和性,其使用时要受到种种限制。但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各种转位的九和弦或更多音组成的高叠和弦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不仅被自由运用,而且这种手法已成为他和声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他充分利用了音的各种新的结合,这些不协和音可以不必预备,甚至不必解决而形成自在的独立实体。因为对德彪西来说,和弦既不是协和的也不是不协和的,每个和弦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色彩的需要,因此不需要准备或解决,在运用上不去顾及前后上下的逻辑关系,可以脱离调性而有其独立的意义。在《月光》中传统三度结构的和弦还是随处可见的,但同时也可见到大量的七和弦、九和弦。

谱例3:

这里出现了一个全曲唯一的“f”记号,右手旋律是E大调的一串下行三度音阶。在这短暂闪现的力度高潮中,德彪西在和声上把它处理成在E大调的Ⅱ级上构成的一组高叠和弦。显然,作曲家在这儿希望能表现一种飞溅的、光芒四射的音响效果,而这种效果在德彪西看来,借助高叠和弦的不协和音相互碰撞产生的特殊的泛音效果能够充分表达出他心目中的对声音色彩的追求。

除了高叠和弦以外,持续音的应用也是德彪西喜爱的创作技法之一,但与传统作曲家的目的不同。传统作曲家采用持续音更多的是使音乐聚集在同一个调性中,是一种“收拢”性写法,但是德彪西在作品中使用持续音不是巩固调性,而是制造新的色彩。他常常把持续音或持续和弦与瞬变性的经过音或和弦混合在一个音响结构内,在最简单音程中产生十分复杂的不协和效果。

谱例4:

在持续性的Ⅱ级和弦之中,融入了双八度的旋律,平稳而宁静,持续的低音和中高音区的旋律相结合,因多层次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组合,给人以空旷、深邃的感觉。延留的低音深沉、宽厚,高音下行二度的旋律弱而透亮,通过踏板的运用,柔而深的低音不断延续开来,和中高音区飘逸而富有光泽的和弦相互碰撞、融合,一些浮动着的柔和泛音,产生出闪闪发光的效果。音响效果透明、丰满,仿佛银色的月光在浩渺的夜空中慢慢涌动,,似一缕缕明澈的光束直泻而下,是如此的静谧、安祥,让人悠然神往。

德彪西对不协和音的处理方法,改变了不协和音的功能。在这以前,不协和音的使用是为了它的戏剧性的、具有表现力的效果,就是说以和弦的复杂性来配合情绪的紧张,而现在使用复杂的不协和和弦则不是为了造成紧张而只是为了增加色彩。这一步对音乐史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它冲击了调性的基础,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给予了最强有力的推动。

作为德彪西早期的代表作,《月光》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以优美、纤巧为特色的拉莫的传统,体现了拉莫时代钢琴作品的幽雅的风格,从中还可以看出他对最富于色彩性的表现因素――和声所进行的探索与创造。《月光》的创作手法已显现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萌芽,让人似曾相识又因和声语汇的特殊色彩而让人耳目一新;不同色彩的和声的细致变化与对比,表现出变化多端的气氛和色彩,带有一丝神秘与朦胧,使用如诗般的手法表现出梦一样的意境,因此得以广泛的流传。当浪漫派音乐发展到极致,众多作曲家寻求新的音乐发展的道路时,德彪西的探索,为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上一篇:消费社会工业产品价值的重新诠释 下一篇:在于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