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07 11:37:05

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论文

一、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

人文教育课程是指高校开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的课程。即进行或渗透人文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健全人格,使之成为一个良好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

1.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模式———课程群

课程群是指在一个核心课程的统领下,把具有关联性或有一定相同教学内容和目的的课程整合一起组成的群。具体来说,人文教育课程群包括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即在同类别的人文教育课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核心课程和有关课程,把核心课程和有关课程整合一体,组建课程群,构成一个同类别的课程系统。核心课程是指在同类课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覆盖关键的知识领域,处于同类课程知识的中心地位,并能够涵盖或由此细化成几个相关课程的课程。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置应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课程。相关课程的确定必须围绕核心课程的知识领域,是核心课程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的课程,或是核心课程的触类旁通课程。具体来说,就是把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即以思想品德修养、大学语文、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等为核心课程,开设相关课程,以此组建课程群。

第一,以思想品德修养为核心课程,组建儒家思想与精神、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学生社交礼仪等课程群。思想品德修养课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全人格为主要教学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乎人才的政治方向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乃至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关系到大学生的是非观、美丑观、价值取向等。在大学生选择发展方向和人生道路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人格是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品格。大学生除了应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全人格,因此,思想品德修养课在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是道德修养类课程的核心课程。儒家思想与精神、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大学生社交和礼仪等相关课程是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在某一方面的展开和延伸,能够较具体地针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引导,规范其行为,使之能够健康、和谐地与人相处。

第二,以大学语文为核心课程,组建诗歌欣赏、文学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等课程群。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大学语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文性和审美性,因此,它也是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最有利的课程之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选文都极具人文色彩。选文充分体现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文学遗产,包括历史、哲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名家精品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了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每篇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都会给学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启迪,高尚情操的陶冶。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应是文学类的核心课程。诗歌欣赏、文学名著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等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对文学题材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及语文能力的实际需求设置的。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大学语文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也使教学目的的针对性更强;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满足学生爱好,发挥其特长,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第三,以历史学为核心课程,组建科学技术史、专业学科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社会发展史等课程群。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历史课程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在人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应是史学类的核心课程。以历史学为统领开设的科学技术史、专业学科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社会发展史等课程,是历史课程内容的专门化,这些课程能较详尽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讲述历史进程中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有关发展史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这些课程融人文精神与传递专业知识于一体,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课程,组建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古典哲学、哲学名著导读、伦理学等组成的课程群。

第五,以心理学为核心课程,组建心理与健康、青年心理学、创造心理学、成功学等组成的课程群。

第六,以艺术学为核心课程,组建中外名曲欣赏、绘画书法、影视欣赏、舞蹈表演等组成的课程群等等。课程群模式,明确了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关系及作用。它以核心课程为主干,发挥核心课程的统领作用,避免了课程开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以及同类课程间缺少的关联性,即课程开设的无体系性;明确了学生选课的目的性,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相关课程是核心课程知识的拓展和深入。从本质上讲,人是有差异性的,人文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关课程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其特长,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平台,同时也体现了人文课程的多姿多彩,拓宽了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又能从学生所需的知识体系出发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等等。因此,课程群模式能使人文教育在具体课程的实施中做到体系化、整合化、科学化和个性化,最优化地实施人文教育。

2.人文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性质定位

高等学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是以课程教育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其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基础必修课(主要涉及:哲学与社会、经济与法律、文学与艺术等方面)和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有大学外语、体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等。基础课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在课程结构体系中,从课程的类型上又可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主要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而开发的课程。基础课程也都是必修课程。由于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在实施人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高校课程体系结构中的性质定位应是基础课中的人文社科类基础必修课。以此为中心的相关课程应为选修课。

3.加大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和学时。针对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比例小的情况,应结合本校课程的实际情况,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种类和学时,提高人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门类和学时,人文课程的设置和人文教育的实施是无法进行的。

二、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人文教育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内在态度和思维习惯等文化素养,因而难以像专业教育那样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人文教育如何实施依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因此,要完教育的目标,需要充分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务管理机构内部建立人文教育课程教学组织,成立人文教育课程专家组或督导组,加强对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学时、教学、评估、考核、研究的组织和指导,促进人文教育课程有效开展、实施。人文教育课程教学管理组织的主要职能:

1.制定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

明确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确定人文教育课程的门类、学时、修读方式、考核方法及教学评估。受长期过分偏重专业教育的影响,人文教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估都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估工作,确保人文教育课程的实效和教育目标的完成。

2.组建人文教育教学团队

根据人文课程设置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教师岗位。成立人文教育教研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优良、熟谙人文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以教学团队为主体,开展人文教育课程领域的教学科研活动。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考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和学分要求,就会有部分学生采取应付的态度来学习上述课程,这样,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对部分学生来说就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开设课程的目的。因此,要求学生必选上述几门课程,修满一定的学分,计入总学分。这样,既确保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又促使学生重视此课程,从而使人文教育收到实效。

4.改革人文教育课程教学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校都面临着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多数人文教育课程的班额有时达到200人甚至更多,这无疑严重影响了此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文教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卢莹 王薪喜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一篇:职校护士生人文教育论文 下一篇:房产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