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听力障碍和运用信息理论的解决办法

时间:2022-06-07 08:37:28

浅析大学英语听力障碍和运用信息理论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英语的学习和掌握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每一个高素质人才都必须掌握的。由于我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没有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因此,几乎每一个经历过初等教育,再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年的英语学习,但是在英语的应用性上却显得明显不足。这也与我国历来的英语教学传统有关,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以语法为主要内容,这就偏离了语言的实践性要求。这种不良的倾向尤其表现在英语的听和说上,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写译能力,但是却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丧失了英语作为语言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要求,造成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极大缺陷。

一、大学英语听力中的障碍

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听和说是两个方面。一般在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基本上不存在说者含混不清的情况,因此,只注重大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侧重点。总结起来,大学生的英语听力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最基本的障碍来自于对英语词汇和语法掌握不牢靠。在英语体系中,基本的词汇是“砖”、而语法就是“构建结构”,只有牢固地、熟练地掌握词汇和语法,才能够有对英语语句基本的反应和理解。

第二个障碍来自于连贯记忆能力不强,觉得语速太快。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往往抱怨语速太快,还没有听清楚前一句后一句就跟上了。造成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连续记忆能力不强,往往记住了这一句的意思,前一句已经忘记了,或者是因为学生习惯于把英语语句先在脑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去接受后面的语句,如此一来,反应速度太慢。如果碰到比较生疏的单词或者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就立即“卡壳”了,造成即使后面的语句很简单,学生也往往无心再去听。

第三个重要障碍来自于语音障碍。英美语音的发音规律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造成学生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说来,英语听力教学的语音学中有这样几个难点:1、英美音的差异,在很多单词的发音和语句习惯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存在很大差别,这不仅体现在单音素的发音上,也体现在重音位置、语句之间的音渡等各个方面;2、单词、句子之间的连读、弱读等造成的音变(phonetic changes)现象,这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中是听起来很顺耳的习惯性用法,但是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往往不能立即辨音(discrimination sounds in isolate word forms),以为又碰到了什么新单词;3、对于基本的语音掌握受到来自自身方言的影响,习惯性地套用自己的发音习惯,这也是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四个障碍来自于中西方语言产生和运用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语言的产生和运用有着深刻的民族背景和文化背景,如果脱离语言产生和应用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记几个单词,则会造成交流上的严重障碍。

其它障碍。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非技术上的影响因素造成听力障碍。比如说心理因素,因为英语不是我国学生的母语,一是没有语言应用环境;二会造成学生在用英语交流的时候,产生羞怯、不自信等心理障碍,从而造成表达上的困难。

二、信息理论的知识对听力障碍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以上这些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很多文献中,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过了行之有效的讨论,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运用于实践。实际上,因为语言抽象化之后就是一种符号系统,而声音是语言的信息载体,通过人的感官――听力系统和神经系统传输给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因此,人的听力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接受、传输、再加工和反馈的过程,下面将从信息论的角度对产生以上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再试图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的信息处理过程。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致是由物质基础-感觉、神经系统(sensory system),作用于感觉系统器官的外界刺激(stimulus),学习者记忆中被激发出来的已知信息,外界刺激和已知信息的共同作用,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存储和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在10秒之内,对短时记忆进行再注意(awareness),则大脑将对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进入长期记忆保存。进入长期记忆后,信息在某个较长的时间段中不会被消灭,重要的是如何将其找出来并恢复。在英语的听力教学中,这种信息处理过程更是表现出了很强的作用,因为不同于阅读、写译等其他英语教学,在那些英语教学内容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反应、加强记忆、信息处理和反馈等,而听力教学,需要的就是学生的适时反应能力、现场反应能力,就像电脑的原理一样,有信息输入、处理、存储、输出等一系列快速反应的过程。

具体说来,根据二语习得的理论,听口语包含着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感知是一种识别信号的形式,听者的任务就是辨别输入语流中的每一个音素,也即把接收到的一连串声音组合成一个个单词,并从声音中建立语言单位,是一个裂化信息的阶段。这个阶段,听者需要更多的是基础的知识,比如词义、语法、语音等,英语听力中的绝大部分障碍都是感知方面出现了问题,也就是看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功扎实不扎实的问题。解析是听声音者从声音信号中筛选后建立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对基本词义的记忆恢复,也包括感知阶段的语法应用,对词序、时态、甚至语言背景的记忆恢复和应用,如果听者记忆中的各知识单元关联度不够,大脑的“检索”能力不强,则会造成上述提及的第二个障碍,即反应慢。如果听者听到一个他从没有碰到过的生词时,解析阶段还有可能发生中断,因为学生往往习惯于在其他英语教学内容中对生词的“究底”,而在听力学习时把注意力自动(automation)转移到生词上,从而中断了原本正常的解析过程。再加上声音的输入有连续性和快速消失的特性,这种在时间上的反应要求,使得二语听力的学生难以适应外语的语速。解析的另一个任务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后存储于长期存储区,这个过程还需要大脑高度的重新编码能力,以达到“言简意赅”,方便于存取。

以上是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待英语听力学习的过程,这就带给了英语听力教学工作者以更多的启发,在英语听力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注重培养二语学习者摒弃自身母语的干扰和脑中思维定势的“噪音”,习惯于外语已经约定俗成的各种规律性的东西,如果在听力学习中,使得对常用的英语交流在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中几乎形成条件反射,这时,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就已经获得了理想的水平。

解决办法:

1、听力教学中注意(信息)处理策略的开发和教授。处理策略是心理语言学家从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科学中借来的概念,它的基本假设条件是:听话人需要一套“经验启发术”或“操作原理”来对话语的意思进行最好的推测。那么,处理策略中又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首先有以下几种策略:自我监察,即对信息内容保持意识,听力三段论(感知、解析、应用)表明,感知过程的注意力是解析的基本因素,而注意力的转移和中断又是二语学习者的通病,因此自我监察、不使注意力偏移是极为重要的;推理、揣测,运用语境环境,即通过句子或段落整体的记忆,联系上下文推测不熟悉的生词和复杂语句的基本含义,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策略能力;预知和选择,根据已知信息,对即将发生的信息有一个提前量的准备和揣度,再把实际获得的信息和预期的信息进行对照和取舍,这也是听力中的策略处理能力的一个环节;存储策略,包括要点储存,即记住要点、省略次要细节,意象储存,即把意思转变为意象,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还有分类储存等等;处理策略还有自我提问、详细复述等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的内容。

2、听力理解和现有知识的关系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信息结构理论来解释,根据信息结构理论,信息分为旧信息和新信息两种,听力是对话语的理解,就是通过新、旧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长期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对新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在人类语言复杂的表达中,已知信息不仅直接建立表层意思,还可以通过推理等获得言外之意。在这种示意-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过程中,双方都必须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准则,这样,新信息和旧信息组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推理,获得新知识。这种理解水平的建立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阅读理解中,虽然学生看懂了文章的意思,但是却做不对答案。或许另外一种理论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那就是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认知心理学家把大脑中的各式背景知识称为图式,认为所谓“理解”就是把获取的信息和大脑中的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听力的结果就是二者作用后的产物,因此,听力水平的高低就是外部刺激和内部知识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水平的高低,这直接取决于人脑中各种图式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听力课程中,增加各种知识,建立形式多样的图式应该是听力教学的重点,也正所谓“熟能生巧”的道理。以下几种知识的传播、学习和应用是听力理解的基础:语音知识,辨音是听力水平的根本,这直接形成了语音学及其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音位、词法、语法、固定用法等,比如说重音位置和词义、词性的关系,再比如由not only就可知but also等,熟练掌握这样的规则,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增强语流、语感,即感知的能力;语用知识,涵盖语言产生和应用的深刻背景,比如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语句的推理、“言外之意”的揣度等,这可以增加解析能力。这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英语听力教学中,系统地、灵活地建立起学生的“听力知识”系统,从而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上一篇:浅谈人民币升值 下一篇:对于外语教学转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