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群:粉墨人生

时间:2022-06-07 07:25:24

一部《梅兰芳》让他一鸣惊人。

他有着一张典雅的脸和一颗不羁的心。

从汉剧、越剧到京剧,不同剧种的三次跨越,

他说,每一次都留下了脚印。

学汉剧10年,名誉鹊起时却又从零开始学唱越剧,

随后从一个文武小生到电影《梅兰芳》中的花旦,

每一次选择都义无反顾。

他说: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要自己认定了就去做。

虽然只有20余岁,生命的一半时间却都在粉墨人生

余少群觉得自从学戏曲那天起,

似乎就是为梅兰芳而准备的。

我不想要一览无余的人生

9岁那年,爷爷奶奶带他第一次去看戏,他幼小的心就被那个舞台深深吸引,“我觉得戏曲特别美,特别有意思。”

在没有报考武汉艺校之前,谁也不知道粉墨人生的种子已在他的身体里扎根。12岁那年汉剧院来学校招生,刚上初中的他背着父母向同学借了30块钱去考试,一年后拿到录取通知书,他才向父母吐露实情,这个从小听话的乖孩子头一次让大人认识到他其实是个“认定了就要去做”的倔小子。

余少群不会争吵,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父母说话。冷战数日,走出房间后的他向父母说道:“如果不让我学戏,书我也不想再读了。”最终父母遵从了他的意愿,13岁的余少群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

在武汉市艺校汉剧专业学习的6年里,余少群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戏曲表演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获得首届武汉市艺术人才“艺蕾奖”;2004年因主演《玉簪记》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收为关门弟子,第二年,20岁刚出头就举办了个人艺术专场……他迅速成长为汉剧院的台柱和当家小生,一个年轻演员应该得的和不该得的他全得到了。

但这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他要以23岁的“高龄”改学越剧。

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还不知足,有的人在汉剧团工作了一辈子也没办过个人专场。“我不是不满足,而是恐惧。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人生尽头――拿一个一级演员的头衔,当个团长,我提前看清这条路才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

从另一个角度说,余少群确实还不满足。因为爱戏曲,他就更想突破自己,寻求更大的发展。从小喜欢看《红楼梦》的他,最先从书中知道了越剧。“越剧那么美,让我眼前豁然开朗,它不是演流派,不是皮黄剧种,而是演程式、招式、路式――你看这一招耍得多好看。越剧以表现人物和情感为主,创作氛围是自由的,用声情并茂感染你。”

比这次改变更困难的是说服家人。终于过了这一关,他才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浙江省越剧团。一切从零开始,重新开始跑龙套,他也毫无怨言。一年多后,他就举办了越剧个人专场。“正是有越剧的过渡,才让我在《梅兰芳》中有比较到位的表演。”冥冥之中他等来了拍梅兰芳的机会,在拍电影之前,他以为自己会很紧张害怕,但当站在镜头前,他马上知道了自己可以驾驭的东西是什么,于是把自己多年在戏曲中得到的经验与功底都倾注在青年梅兰芳里面。

也有人说,余少群没学好汉剧就学越剧,没学几天越剧又学京剧。

“如果有人这样说,我会告诉他: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了脚印。”余少群看似柔弱其实果断的性格,令他做事情理直气壮。“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不会把很极端的东西表现在外面,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影响一生的恩师

余少群的从艺之路看来几乎是一片坦途,但其中的甘苦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

进入艺校后,余少群最自卑的竟是自己的个子太高。“当时我已经快长到了1米70,但我的师弟师妹们比我只小一两岁,个子才有一米四几。老师说,你这么高以后怎么办,谁给你配戏?”

老师告诉他用砖头吊膝盖,可以把腿功练好了还能不长个,于是每天同学们下课后,他继续留在排练室在把杆上再吊两小时;老师说不吃鱼也能少长个,于是他就不吃鱼。他不去想在今后的生活中身高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他想的只是舞台。为了舞台和戏曲,他觉得这样做值得。心诚则灵,几年后他长到1米74就真的再也不长了。

年少学戏,余少群最难忘的是严师――年龄上可以做他爷爷的宋老师,感情上却如兄如父。

“当时宋老师已经70多岁了,他一生未婚,把所有热情都放在他喜欢的戏曲上。从来都与世无争,每年都是优秀教师。”余少群作为他的最后一批学生,宋老师对他既慈爱又严厉。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练功,但宋老师不到6点就推开宿舍门,站在床边看着还没睡醒的少群,伸出手里的刀坯子就朝他打一下。“吓醒来看到是他,迅速穿上衣服就跑到练功房去。后来他一来,如果看到我们已经开始练功,就非常开心,否则还要挨打。”“等到下课了老师把自己做的好吃的带过来,说吃吧吃吧。这种单纯的快乐也让人忘不掉。”

“18岁那年的情人节,很多同学都出去过节了。虽然我没有女朋友,也特别想出去玩。但宋老师说不行,要我把大刀再耍多少遍。他说:以后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了,小小一个外国的节算什么?要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

“演《梅兰芳》之前的培训期间,师弟打来电话说宋老师病危,让我赶紧回去。听说当时他已经神志昏迷了好几天,我一见到他,说:宋老师我回来了。没想到他清醒了,对我说:小兔崽子……乖乖,我就想你呢。”

“你在拍电影。”他说。

“同学们告诉我,宋老师一直在等我回来。”

“送走宋老师,我回到北京,《梅兰芳》就开拍了。了解了宋老师这个人,一直到今天进入娱乐圈,我的心态都很平和。宋老师让我知道:人的一生什么是最快乐的。”

由《梅兰芳》改变的道路

很多人说余少群是学戏的,所以饰演梅兰芳是件很容易的事。“生角到旦角的转换其实很困难。不要说太多招式,只说坐,小生坐是端着挺着的,教我学梅派的李玉芙老师说――少群你不能这样,腿要收回来,交叉放好!腰别老挺着,肩放松。看人别瞪着看!过去妇女看一眼就收回来,是用余光扫过去,而不是真看。李老师帮助我全部改过来。开始经常出笑话,一个招式上边是花旦,下边是武生。”这几乎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影片中《汾河湾》那段戏,梅兰芳不听十三爷爷的话要改戏,但怎么改?即使改又不能有大的变动。其实改动就是一个小的转身、一个眼神。梅先生说,这点就充分体现出梅派了。”

“当时他对我说:我来教你――抬起你的手,托住你的腮,凝神回望。那一瞬间,我找到了梅派的感觉。”

2008年12月初,余少群签约海润影视,预示着他将朝着全面艺人的方向发展。在单曲《戏梦人生》中唱到的“音乐响起,锣鼓声疾,大幕徐徐开/凤冠峨眉,蛮腰细步,我入戏中来……”,正是对自己10余年的戏曲经历和在电影《梅兰芳》中“戏如人生、人生如梦”的切身感受和总结。

回望学戏十几年,给余少群留下的多是快乐,“即使是当年的困难,如今想来也全是好玩。”一路学戏走到今天,问他最要感激的人是谁时,他的回答是:“要感谢这么多年来带给我困难的人。也就是为难我的人,给我压力的人。没有他们,我不会成长得这么快。”

他指着面前的一杯水说:“为什么有井底之蛙的说法?当我们一屋子人盯着这一杯水的时候,所有人都可能心怀鬼胎。可是当你走到外面,看见到处是池塘,甚至有江河湖海,那么我还在乎这一碗水吗?只有走出来,我才真正理解了他们。”

也许一个主动选择命运的人,对于坎坷,从来都是轻描淡写的。因为他的视线一直望着远方。

上一篇:刘一民诗五首 下一篇:裴蓓:精灵?还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