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瓶”如何装“新酒”

时间:2022-06-07 06:50:19

中国的祭孔活动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年年都举行。正如英国《卫报》在今年9月28日孔子2561岁诞辰当天所发的报道中说,“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的确,报道这样一个已成为程式的活动,如何挖掘新角度是个大问题。

笔者试以两篇外媒报道为例,探讨一下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新闻!新闻!

在今年孔子诞辰当天,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均刊发了报道,且都发现了今年中国祭孔活动与往年的不同――首都北京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孔庙举办祭孔活动。如法新社的报道说:“自共产党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今天首次举行文化节纪念古代思想家孔子诞辰,来自台湾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闻的生命就在于“新”,而从例行活动中挖掘新闻,最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找每年的不同。找到新闻现象还不够,还要深入进去展开分析。我们看到,外电紧紧抓住中国首都首次祭孔活动这个新闻,从中国治国理念的宏观角度挖掘其背后深层意义。英国《卫报》写到:“一度被痛斥为主张封建制度的落后者的孔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再起。他的学说再次公开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辩论的资料来源。中国领导人也让这位思想家为己所用。他重新出现在教科书里,而‘和谐社会’的构想也借鉴了孔子的思想。”

细节!细节!

祭孔大典尤其在外国读者眼中是一个缤彩纷呈的活动: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在悠扬的乐声中以传统方式向孔子――这位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智者,表达崇敬与怀念之情。也许国内读者在电视电影中对于这样的仪式已司空见惯,但在海外读者那里还是相当有新鲜感的。

比如英国《卫报》写到:“今天,几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向孔子致敬。身着红袍的舞者和身着飘拂黑色长袍的学生们出现在北京这座14世纪修建的庙宇的庭院中。”寥寥数语,图景已经勾勒出来,令读者脑海中产生印象。

细节所勾勒的现场感,总能为程式化的报道注入新鲜的感觉。正如《卫报》所做的那样,在祭孔这类报道中要力图把现场感传递给千千万万的海外读者,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文化的震撼。

背景!背景!

做好对外报道,必须要清楚为准而写,即读者意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国外读者对中国和谐社会理念和传统思想了如指掌,这就需要加入背景,进行解释。

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纵向挖掘与横向展开。纵向挖掘一般是解释来龙去脉。比如法新社报道提到“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中国官员,以及来自台湾的代表团”后,便加入了一段重要背景:“中国大陆与台湾在1949年分治,大陆迄今为止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排除武力统一。但今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所改善。”横向展开简单说来就是由“孔子”而想到的,比如法新社报道中提到孔子学院和电影《孔子》时说:“旨在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设立。在今年1月份,由香港电影演员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挤掉了《阿凡达》在一些影院的放映,但却远不如《阿凡达》成功。”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也是对外报道亟待言说的话题。从这个角度说,祭孔活动每年都举行,也就一再地给我们提供了推介孔子、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寻找新意。

北京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

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然而,今天,中国最著名哲学家孔子的诞辰庆祝活动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自中国共产党1949年掌权以来首次在北京孔庙举行祭孔仪式。

一度被痛斥为主张封建制度的落后者的孔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山再起。他的学说再次公开成为道德教育和社会辩论的资料来源,尽管它被用于证明一个曾经抨击他的政党的合法性,还被用于支持旅游业和抚慰承受压力的劳动者的心灵。

今天,几百名学生聚集在一起,向孔子致敬。身着红袍的舞者和身着飘拂黑色长袍的学生们出现在北京这座14世纪修建的庙宇的庭院中。

对于儒学教师杨儒庆(音)来说,这个活动是个可喜迹象,表明人们对孔子思想又重新燃起兴趣。

他说:“儒家学说一向都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尽管多年来被否定,但它依然存在。当环境合适时,它就会复兴。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如今,大多数人只是对它好奇,而不是真正理解这种学说。但这样也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知道得更多。另外,儒家学说真的很适合中国人。”

杨儒庆说,尽管祭孔活动在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已经成为生财之道,但这还是60年来第一次在北京孔庙举行官方批准的祭孔仪式。

他说,期间的批孔活动和破坏庙宇的活动已经让人们变得谨慎。

他说:“但是,人们开始理解其核心价值观,理解其真正的思想,并开始发现这些价值观并非与他们的生活完全无关。”

中国领导人也让这位思想家为己所用。他重新出现在教科书里,而“和谐社会”的构想也借鉴了孔子的思想。

清华大学学者、《中国新儒家》一书作者贝淡宁(丹尼尔・贝尔)说:“这种复兴正在各个社会层面出现,一些儒学理论家具有极具批判性的见解。在帝国时代的中国,儒家学说是一种保守传统,但总是具有批判的一面。孔子和孟子都是社会批评家。”

参加祭孔仪式的退休报社员工李庚午(音)在前曾经学过儒家学说。他说:“所有好的传统价值观都被抛弃了。如今,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兴趣。儒家学说提倡忠诚、信任和关爱他人。当今社会,人们只在乎钱。因此,弘扬这些价值观是件好事。”

年轻人对此却不那么热情。参加这次活动的30岁的韩冰(音)说:“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每个人都有关。”但她“不太确定”如何有关。

――摘编自英国《卫报》网站9月28日

北京祭孔大典彰显儒学复兴

自共产党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今天首次举行文化节纪念古代思想家孔子诞辰,来自台湾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纪念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中国最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活动在北京孔庙国子监举办。孔子的影响在时代遭到压制后再次回升。

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因共产党政权一度认为儒家思想为封建迷信而长期被禁。这一传统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在曲阜――孔子的出生地――正式恢复,但从未在北京举办过。

此次名为“首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的纪念活动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不对公众开放,但对记者开放。参加祭孔大典的有中国官员,以及来自台湾的代表团。

中国大陆与台湾在1949年分治,大陆迄今为止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排除武力统一。但今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有所改善。

旨在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设立。

在今年1月份,由香港电影演员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挤掉了《阿凡达》在一些影院的放映,但却远不如《阿凡达》成功。

――摘编自法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上一篇:从人口普查之镜看中国社会变化 下一篇:网络媒体让时政外宣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