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独立性检验”的教学追记

时间:2022-06-07 06:02:55

选修课“独立性检验”的教学追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统计案例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理解其方法中蕴涵的思想,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等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化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领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

为了将这一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进行《独立性检验》的教学时做了尝试,课前两三天布置了一道实习作业:同学们,本学期学校再次重申了“讲文明语,做文明人”,但是对照要求,我校还有不少同学的语言并不文明,请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近两天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个调查(调查方法自定,但要随机),并将全组调查的数据制作成一个2×2列联表(可参照课本),并根据这些数据判断讲不文明语与男女同学性别是否有关?

之所以选择布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作业,一方面实践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方便,再就是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过程(虽然相关教材上由现成的数据表可用,但学生没有体验,分析统计起来缺少感受),三是能根据数据的处理做出一些较为简单的统计判断,激发兴趣,为《独立性检验》的教学做准备.

上课的前一天10个小组的作业交了上来,每个小组调查的对象都在50人左右(平均每个同学调查了10个左右),并都给出了判断结果(有5组判断讲过不文明语的男生多,有1组判断讲过不文明语的女生多,其余4个组认为讲过不文明语的男女生比例差不多因而与性别无关.虽然都是根据男女生人数或百分比来简单判断的,但可以理解).

课上实物投影展示了其中三份在课上进行了探究:

调查一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讲过不文明语言的同学在“讲”后面打“√”,否则打“×”.有2个组这样做)2×2列联,表1:

生讲过不文明语的比例大致相当,所以判定讲过不文明语的同学与性别无关.

调查二 (采用同学间的非正式交谈、随机问答的形式,记住男女性别与结果,再累计.)

8个组这样做,表2:

通过这两个数据表的分析,整个课堂议论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争执的现象.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案例,教师虽不是主体,但应作为一位交流意见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离或者产生严重分歧和争论时,应及时因势利导.

再投影调查三,表3:

我趁机说道:为什么调查二与三中男女生讲过不文明语的百分比那么的相近,而观测值χ2却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结论呢?

全班的学生突然沉默了下来.

我又将调查二与三的数据合起来制成下列2×2列联表(投影),表4:

这时全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讲过不文明语与男女同学性别有关;且统计量越大,得到的预测越有把握.

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我们还让学生总结通过这次实习作业及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生1 我们的方法(注:调查一)欠妥,虽然也是随机的晚上回宿舍对住宿生的问卷调查,但被问卷调查的同学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自己的行为;

生2 各组调查结果有差异,除了统计中的人为因素等方法外,应该与调查中学生对什么是文明语言这一标准理解有关;

生3 由于调查的都是身边较熟悉的同学,随机性可能弱一些;

生4 统计量越大,犯错的可能性会越小,我们全班10个小组的资源共享制成的统计总表推断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

就在我肯定这些学生的总结,并询问除了数学知识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收获时,有一个数学学得不是很好但很活跃的学生站起来说道:

生5 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刚才我算了一下,我校有44%的同学讲过不文明语,这些现象有损“百年邮中”的形象.我们应该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不讲脏话,讲文明语,做文明人.

他的话讲完,教室里先是一阵沉默,然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满意地结束了这一节课.

让人高兴的是,从这节课后,班上再也难听到不文明的语言了.这充分表明,在课标课程尤其是如本节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要突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尽量给学生提供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能的实践活动机会,既要求学生会解课本上的习题,更应引导、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

上一篇:案例分析――数列求和的裂项法 下一篇:浅谈减少解析几何中运算量的几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