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堂凝聚力浅议

时间:2022-06-21 03:25:06

选修课堂凝聚力浅议

摘要:有效的教学与课堂凝聚力关系极大,有凝聚力的课堂也一定是学生认同感很强的课堂。对于那些内容貌似枯燥乏味的专业选修课而言,增强课堂凝聚力尤为重要。影响课堂凝聚力的因素很多,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1]不少,笔者在多年承担免疫学、生物技术等选修课的实践中体会到,人格魅力、课外功夫和有效切入等因素对增强专业选修课堂的凝聚力是重要和必须的。

关键词:课堂;凝聚力;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00-02

高等教育中,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开眼界,长见识,扩充知识面,为其日后发展拓宽空间,因而深受一些对某领域有兴趣且有潜质的学生的欢迎。但在部分学生心目中其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其原因在于选修课学时少、学分少、刚性要求少。如果课堂教学缺乏凝聚力,即使教师备课认真,讲课卖力,效果也不尽人意。这样不但不会提振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少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选而不修”,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现象。以免疫学选修课为例,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分支学科众多、交叉渗透复杂、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名词术语概念缩写新颖繁多。如何使这种貌似枯燥乏味的选修课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凝聚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1.用人格魅力增强教师的感染力。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更要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对于刚刚走进免疫学选修课堂的学生来说,思绪还处于忐忑纷乱之中,对教师也不太知根知底,自己能否适应老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学好这门课,心里还完全没底。针对这种傍徨心理,笔者首先从人格形象和心理情感上贴近学生。比如首次开讲时,仪容整洁大方,衣着时尚得体,精神饱满抖擞,声调洪亮、微笑可亲、字正腔圆,给人感觉赏心悦目,符合多数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容易引起共鸣。又比如在“开场白“中,除了简短介绍本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要求外,通常首先把现实生活中的“我”介绍给学生: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生命科学专业,又为什么对免疫学或生物技术感兴趣,在这个领域自己做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历和经验教训,目前正在做什么等等,并欢迎同学们随时参观自己的实验室等,同时还轻松聊些诸如个人经历、考研读博、留学花絮、业余爱好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主动提供手机号、QQ号和电邮地址,请同学群添加自己为微信好友等。这些似乎常情常理的做法既能给人亲切、平等、坦诚的感觉,又能使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从而为师生融合打下基础。

2.用课外功夫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投入就没有收获。课堂凝聚力的培育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本身是不够的,课外功夫往往也是促进课堂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备课、吃透教材、用心批改学生作业,用心对待课外互动,用心线上解难答疑等,毫无疑问是课外功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每新一轮选修课开讲,笔者尽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用心熟记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不久即使突然路遇也可叫出某某同学的名字,一个普通同学能被任课不久的老师叫出名字来,那是非常感动的;又比如班上有同学生病,笔者主动问候并看望安抚,无论何时何地遇到班上学生,主动打招呼,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贴近,使学生感觉到你课堂上是老师,课外是朋友。还比如用课外时间不断丰富自己的电子工具包(U盘)。一是借助电子表格加强课堂的视觉效果。比如把生物技术中的一些经典的克隆方法和基因手段、免疫系统的三个部分、三大功能、三道防线、三个层面等概念等制成电子图表,使人一目了然;二是制作课件加强课堂的情境效果。比如将抗原与抗体、过敏与过敏源、免疫与免疫细胞、自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与B细胞、球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等抽象名词以及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超敏反应与脱敏反应等初学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制成示意图,直观易懂;再就是通过网络终端用心留意搜集下载有关影像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的人气效果。比如下载以相关内容的知识点、交叉点、疑难概念为背景制作的动画、漫画等进行播放演示。总之,课外投入越多、功夫越深,就越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对选修课的注意力。

3.用有效切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如何使貌似枯燥乏味的免疫学等选修课变得对学生有吸引力,用心寻求切入点,制造兴奋点,将教材讲活、将课堂盘活、将学生激活至关重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铺垫引路,增强学生自信心。选修免疫学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但仍有不少学生感觉它神秘复杂,无从下手。为了从心理上打消和淡化学生的畏难情绪,尽量不要让学生感觉它的精深离自己很高很远,利用“开场白”做些自问自答的铺垫,使学生觉得免疫学现象身边随处可见、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轻松上阵。比如讲,为什么穿着化纤内衣感觉不适、食物单一营养不良、接触新鲜家具头昏脑胀、雾霾天气和春暖花开季节出行感觉皮肤瘙痒、或者身体某处淋巴结肿大等等,本质上都是一种免疫反应或是免疫应答反应;有的人感冒、哮喘、腹泻、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常见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根本原因就是人体免疫力下降,使抗原性的病原体或物质暂时占了上风等;还比如,长期熬夜、偏食、不运动、精神忧伤等容易生病,其实质是免疫细胞减少了,接种疫苗就是利用抗原“以毒攻毒”,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注射球蛋白就是补充体内抗体队伍,输入干细胞就是恢复造血系统,重建免疫功能等等;再比如讲,癌症患者实际上就是免疫系统的预防和监控功能出现了问题,出现了“自己人不认识自己人”或者是不能识别和清除自身的突变细胞等;另外,还联系人的“生老病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免疫系统对生命的重要性。比如讲,人体好比是一个国家,婴儿的出生相当于国家的建立,免疫系统(国家机器)还有待完善,对病原体(敌对势力)的抵抗力不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免疫系统不断健全,这就是为什么青壮年时期的人很少生病的道理;一旦进入老年时期,人的免疫系统开始弱化,对环境的适应力大为下降,因病或衰老死亡实质上就是免疫系统的全面崩溃,如果用数学模型表示,人生的免疫系统形成的免疫力就像一条抛物线,研究免疫学就是怎样让这条抛物线得到合理调节与延伸等。实践证明,这些看似与深奥的课程关系不大的常识性铺垫其实能增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为顺利进入免疫学殿堂注入了动力。二是激励共勉,增强学生求知欲。免疫学的巨大成就和广阔的诱人前景一直受到生命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所以笔者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总是特别有激情地介绍免疫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很多有待于破解的迷,使学生有热血沸腾、津津乐道的感觉。比如讲,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免疫学的褒奖已达20多次[2],首届诺贝尔奖就授予免疫学成就;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免疫学每10年就有三次获奖,今后还必然会有新的免疫学诺贝尔奖得主问世;又比如讲,免疫学根深叶茂,目前分支学科就达20多个,仅向医学各领域的渗透衍生出的交叉学科就达30多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分支与派生学科的出现;还比如讲,现在每天问世的免疫学论文就有数十篇之多,专利则更多,更令人鼓舞的是,疫苗成果日新月异,仅我国自主研究的疫苗就已覆盖了60多种传染病中的36%,目前人类利用免疫学手段已经有效控制了天花、霍乱、鼠疫和麻疹这些恶性或致命性的传染病等等。针对选修免疫学的学生中不乏有人是为将来的深造、就业或创业打基础的,笔者还特别注重介绍免疫学中还有哪些奥秘和未知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攻关。比如讲,人类的恶性肿瘤、艾滋病、一些新的传染病和免疫性疾病等还没有得到有效防治和遏制,器官移植、生殖控制、衰老延缓等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有这些,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免疫学的突破等;又比如讲,如何利用少量的血液、体液、唾液和细胞因子等进行免疫学检测,让分子免疫学手段的快速发展为疾病的快速检测开辟新的天地,实现疾病的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免疫学工作者去发明发现等,从而使学生倍感自己任重道远。同时又以赞美、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比如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要勇于开始,就一定能找到成功的路,只要专心致志,在座的同学们中将来一定有人成为免疫学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科学家甚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成为一个对人类有特别贡献的专门人才。三是引喻联想,增强学生想象力。免疫学知识体系庞大,交叉渗透复杂、尤其与生物化学、医学联系紧密。如何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遐想和悬念,笔者通常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借助比喻法[2],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诱发联想。比如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抗原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讲免疫应答时,将抗原(细菌、病毒等)又比喻为免疫系统的触发剂,体内一旦有抗原进入即可导致一场战斗;讲补体激活时,将其过程比喻为高速公路“汽车追尾”效应,只要第一辆汽车陡然停下,后续汽车就会依次倒下;讲免疫球蛋白时,将其5种类型[3]称为5兄弟,它们都是浆细胞的儿子、B细胞的孙子,构型各异,在体液免疫中各有分工,有的是常规兵,有的是边防兵,有的是特种兵,还有的是信号兵,都是人体的“保护天使”,它们巡视在人体的各个角落,发现敌情立即作出反应等等。通俗化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过程、事件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进行类比。这种方法简单明了,按号入座,容易理解,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杨秀英.课堂凝聚力刍议[J].青岛化工学院高教研究,1994,(4).

[2]杨晓娟.比喻法在中职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论坛2012,(11).

[3]沈关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校教师聘任制下的绩效工资改革 下一篇:国防工业发展中的三方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