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时间:2022-06-07 03:29:01

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摘要】目的探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3年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 全部行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 24例100%栓塞, 4例95%栓塞, 4例90%栓塞, 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 手术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 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电解脱弹簧圈;栓塞;介入;窄颈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血管病急症, 致残率、死亡率高。其首发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过去常应用动脉瘤夹闭术, 手术创伤大, 并发症多[1]。现在血管内介入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本院2011~2013年收治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 应用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2013年共3年收治的颅内破裂窄颈动脉瘤患者32例, 男性14例, 女性18例, 年龄48~71岁, 平均58岁。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 Ⅱ级:15例, Ⅲ级:5例, Ⅳ级:2例, Ⅴ级:0例。

1. 2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均行头CT检查均表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部患者行DSA检查:前交通动脉瘤16例, 后交通动脉瘤14例, 中动脉动脉瘤2例。

1. 3方法32例患者在全麻下, 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置入6F导管鞘, 行全身肝素化, 根据全脑血管造影, 选择最佳的工作角度, 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形态, 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选择适合的微导管, 必要时前端塑形, 通过路图, 在微导丝的指引下缓慢送入至动脉瘤腔内, 避免微导管头端顶住动脉瘤壁。撤下微导丝。通过导引导管, 向动脉瘤腔内送入电解脱弹簧圈。第一枚弹簧圈选择与动脉瘤腔大小相似, 使其贴于动脉瘤壁“成篮”。然后根据瘤腔选择不同规格的弹簧圈栓塞瘤腔, 直至造影显示致密栓塞动脉瘤, 术后行抗血管痉挛等治疗。

2结果

术后血管造影:32例患者全部成功栓塞, 24例100%栓塞, 4例95%栓塞, 4例90%栓塞, 术中无动脉瘤再出血。术后4例出现严重脑血管痉挛, 经积极治疗, 2例恢复良好, 2例偏瘫。半年后常规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随访半年, 行GOS评分:26例恢复良好, 4轻度残疾, 2重度残疾。

3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脑血管病中的急性重症病, 常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 致残率及死亡率高, 所以积极处理动脉瘤防止动脉瘤再破裂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致残率的重中之重[2]。传统的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术虽是一种可靠的办法, 但手术创伤大, 风险高, 并发症多, 手术禁忌多, 特别是高龄或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这限制了开颅夹闭术的使用[3]。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栓塞材料的进步和介入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解脱弹簧圈的问世, 为动脉瘤栓塞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4]。

治疗体会:①通过DSA特别是3D-DSA技术, 多角度造影, 选择出最佳的工作角度, 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破口, 动脉瘤颈的大小与瘤体的比例。以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5]。②根据载瘤动脉的走行, 瘤体的长径与载瘤动脉的夹角度对微导管的前端行蒸汽塑形, 通过微导丝的指引, 使微导管进入动脉瘤体内约1/3处。在放置微导管及微导丝时, 需动作轻柔, 避免在血管内过分扭曲微导管及微导丝, 致使其折断。同时避免微导管及微导丝过多突入动脉瘤内, 刺破动脉瘤[6]。③在栓塞动脉瘤时, 第一个弹簧圈一般选择与动脉瘤直径相适, 通过在瘤内盘旋, 使其尽量覆盖动脉瘤壁, “成篮”。成篮后, 选择的弹簧圈直径逐渐变小, 直至致密栓塞。在电解脱弹簧圈时, 需造影, 了解栓塞情况, 是否弹簧圈漏出颈外, 及载瘤动脉瘤是否通畅[7]。

并发症的处理:①术中出血:主要是动脉瘤壁薄弱[8] 血流冲击再出血, 或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操作不当刺破瘤壁造成出血[9]。在进行血管内治疗时, 需注意患者血压, 防止突然升高;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时, 防止压力过高。在操作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时, 动作轻柔, 防止其突然突入动脉瘤腔刺破瘤壁[10]。②术后动脉瘤复发:常由不完全栓塞, 弹簧圈压缩造成。患者需行术后随访, 通过DSA及时发现动脉瘤复发, 并给予积极治疗, 以防出现动脉瘤再出血带给患者严重损害,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1]。③血管痉挛:可能是颅内出血, 血管内操作刺激造成[12]。在血管内操作缓慢轻柔, 减少刺激;再者, 可行补液, 扩充血容量, 适当升高患者血压, 应用尼莫地平等预防脑血管痉挛;或可行腰大池引流, 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血管的刺激[13]。④术中脑梗死, 多由于术中栓子脱落所致。栓子可来源于颈动脉分叉部斑块, 也可由新鲜血栓形成造成。前者在术中要了解分叉部有无斑块, 术中操作轻柔, 导管通过时, 尽量用导丝指引下通过。后者大多由于操作时间过长, 导管导丝反复超选所至内膜损伤所至, 故术中应尽量缩短操作时间[14]。

电解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 创伤小, 安全性高, 特别适用于不能耐受开颅手术, 手术损伤大, 身体条件不好, 或高龄患者。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曲凯,孙小鹏,高宝山.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3,15(1):12-14.

[2] 高翔,唐尤佳,江文曲,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52例临床分析.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18(1):33.

[3] 李光民,孟繁凯,张立新.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4,24(10):964-965.

[4] 姜克文. 38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3,8(7):136-137.

[5] 陈建甬,扬建军,俞高龙,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及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1, 12(1):008-011.

[6] 李正克,曾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中国保健营养, 2012(5):769-770.

[7] 郎晓峰.颅内动脉瘤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53例疗效分析.吉林医药, 2012,33(31):6832-6833.

[8] 祝刚,晏广,李百升,等.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11):499-500.

[9] 万刚,朱安林,陈锐锋,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预防出血并发症的经验探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18):27-29.

[10]温志锋,梁传声,潘起晨,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3,10(6):303-307.

[11]彭翔,夏星,石磊,等.电解铂金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16(8):464-469.

[12]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10(7):304-305.

[13]李昕宇,孙二平.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中国医学工程, 2013,21(8):0003.

[14]张华,王军民,杨海,等.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5):276-278.

[收稿日期:2014-04-08]

上一篇: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8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欣母沛联合背带式缝合治疗产后出血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