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地震心理创伤者

时间:2022-06-07 12:08:42

我们都是地震心理创伤者

5・12汶川大地震在天灾国难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地震心理创伤者!以这次大地震为例,心理创伤受害者分为三个层:第一层次是身体、财产等直接遭受损害的灾民;第二层次是亲监现场、目睹灾难场景的救援者,包括部队官兵、医护人员等;第三层次是通过媒体间接接触灾难的广大群众。地震破坏的是人们最基本的安全感,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伤害时,人就会产生心理应激或创伤而人的心理创伤按时间程度来分,又可分为三类:一、急性应激障碍;二、伤后应激障碍(PTSD);三、适应障碍。

心理救助幸存者

文/庞良虹(作者系安徽省社会心理学会播健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安徽省妇联派往四川灾区的第一批心理专家之一)

5・12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妇联派出的专家庞良虹在四川都江堰某安置点做了一例典型的心理干预个案。

焦韦,女,1l岁,四川都江堰新建小学五(一)班学生。在这次大地震中,其父母均安全,现被统一安排在川农大(林校)灾民安置点。她在震后一直不愿意去回忆地震时的情景。对同学老师的思念性回忆又常常不由自主地闪回(一种病理性重现),晚上会经常做噩梦,对大人谈论学校、地震、余震等相关字眼时,过度反应表现为哭泣、吵闹、敏感、警觉等。

分析:焦韦的症状表现符合PTSD的三组临床相:一、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二、出现保护性的反应:如回避谈论与创伤(地震)相关的事情;三、高度警觉反应:如对大人谈论学校、地震、余震等相关字眼时。过度反应表现为哭泣、吵闹、敏感等。

第一次见到焦韦,是5月20日的傍晚时分,此时都江堰仍余震不断。当时我们正和另一个小女孩在沙坑里玩沙子,因而焦韦当时对我们表现出了一种接纳。

“我们一起来玩沙子好吗?”

“你是从哪里来的?来做什么的?”

“阿姨是从很远的安徽来的,我是心理工作者。”

“哦,那你是来帮助我们的哦。”

“对哦,很多人来这里都想帮助你们做一些事情。”

在沙坑里,我们玩了一会儿,她又问道:“阿姨,你家里有孩子吗?”

“有啊,是个男孩,和你一样大。”

“10岁吗?上五年级?”

“是的。”

“那他现在在上学吗?”

“是的。”

分析:尽管对话就此中断。但在对她的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无需强迫她交谈,我只需陪伴着她在沙坑里尽情地玩耍……在最初的接触中,我们心理工作者需要做的是与创伤者保持接触和倾听,可以询问他们需要什么,给予关心和支持即可。而不能好奇地追问事情发生时的过程细节,以免对其造成二次创伤。

第二天上午,我在心里惦记着焦韦,但没有去寻找她,因为昨晚告别时,她告诉我每天上午她是不出“家门”的……中午刚吃过饭.安置点的一群孩子们就跑到我们住的帐篷里来找我们玩。通过玩耍、做游戏,这群孩子很快就有了团队归属感,同时也有了心理归属感……焦韦在一个孩子的带领下.也来了,今天她看上去,脸色好了一些。

临近傍晚,安置点供应食器的时间到了,孩子们开始恋恋不舍地离开我们的帐篷。这时,焦韦大声地提议:“晚饭后我们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好不好?”“好!”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便笑着跑开了。

分析:在与孩子们逐步建立关系的时候,我利用各种机会和线索时他们进行观察和评估,其中焦韦的表现一直是我观察的重点,我的同行也提醒我多留意这个孩子,因为焦韦给我们的感觉是很爱动、很疯。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恰恰也是她在回避和想掩藏什么。

傍晚时分,草地上是一片欢声笑语。

玩累了,我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着孩子们继续玩耍……不知什么时候,焦韦悄悄地靠近我坐了下来,我轻轻地拉起她的手……慢慢地,她将头靠在我的肩膀上,轻轻地用她那带有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告诉我她的故事。

在地震那天,他们班五十几个同学,包括她在内的十个女生被老师叫去排练舞蹈(准备六一儿童节表演),另外四个男生因为调皮被班主任叫去训话。结果,就在那可怕的一瞬间,十个女生和四个男生幸免于难,其他同学都被埋在了废墟下,再也没有出来……焦韦断断续续地说着,双手紧紧抓住我的胳膊,禁不住呜咽起来,我紧紧搂住她弱小的身体。她一遍遍地说着:“是我带着他们跑出来的……第一个先跑出来的……”我也不停地告诉她:“你做的很好……”“我好怕哦!”“大家都和你一样怕……我们都害怕。你能说出来很好!”

分析:面对焦韦的情绪促发,我搂着她,给她安全和支持,教她深呼吸学会放松,以帮助她减轻情绪症状,缓和痛苦。而我仍然不能做的是继续追问下去,除非她愿意说下去。对焦韦的初期干预,是帮助她稳定情绪,同时对她的反应给予正常化的解释,向她说明她的各种表现如害怕、噩梦等的来龙去脉,为深入系统的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把焦韦送回她家的帐篷,临走时我教了她一个动作:蝴蝶拍!让她在躺下去睡觉时,双手交叉在胸前,像小时候妈妈拍着入眠一样,自己拍拍自己让一夜好梦!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邀请焦韦来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一些健康传单,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地震后我们正常的心理反应及情绪行为反应等知识。焦韦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很快她就从一个受伤者变成一个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对其心理康复也是非常有积极作用。因此,焦韦开始主动地与别人沟通说话,结交新朋友……

此后,由于安置点的再次搬迁和分流,我必须面对和处理好与这群孩子的分离。沙坑,是这些天来见证了我和这群孩子依恋关系的地方。所以,我选择在这里向他们告别。“今天,孩子们,在这个沙坑里,我们每个人可以画出一样东西,送给我们最想送给的人。”

时间在慢慢流淌,沙坑里出现各种各样的图案来,孩子们用抚平的沙,用单薄的手指在沙面上画房子、画苹果树、画洋娃娃……轮到焦韦,那是一幅简单的画,旁边还写了字:“送给天堂里的他!”“他”是焦韦最好的一个朋友,男孩,六年级,没有从这次地震中走出来。

搂着焦韦,我告诉所有的孩子:“这是一种仪式,一种告别的仪式!当我们写下一句话,送给故人,我们便完成了心中的告别:是对一段生活和生命的告别,告别故旧,才能让我们迎接新生活的到来!远在天堂里的他,肯定希望焦韦现在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过得更加美好!”在泪水中,在祝福声中,小焦韦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消除“地震强迫症”

案例一:看灾情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柳女士近来一直盯着网络看灾情报告,搜狐、天涯……在不停的刷新中,她感觉眼睛生疼,心里憋闷。凌晨一点,她还在网络都跟她一样在关注着最新灾情。每夜只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成了大家共同的习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早睡早起的社区老年居民这几天也改变了作息方式,晚上看电视直播到半夜,早上5时又起来看电视,甚至把几十年如一日的晨练都给舍弃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11:30,在瑞虹新城MSN群里,一位网名叫莉莉的邻居还在一次次呼吁大家为灾区人民捐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二:周围环境造就难受氛围

公司职员小贝近来脑子里净是一些地震的情况,大家心情感到难受的同时,还谢绝了不少饭局和娱乐。可看到一位同事兴高采烈地跟人相约出去唱歌时,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竟上前冲同事吼道:“你怎么还有这份心情?”

小贝告诉记者,他很想到灾区做个志愿者,但因为工作在身无法脱开。但每天大家都在谈灾区的相关信息,他觉得自己像患了强迫症一样,心情似乎处于随时崩溃的边缘。

对策:调适心态回复正常生活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教授近来也接到不少因接收震灾信息太多而郁闷难受的咨询者,这些报道就把其拉到现场去,看到别人的报道他们好像身临其境。他对大家的不安、难受、强迫等不适症状都能充分理解,并认为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大家还应看到,震后不管是灾区还是后方的人们,大家还是要回复到正常生活中。因此,市民应做好充分的心理调适。

杜教授告诉记者,在澳洲等地,遇到天灾人祸之后,当地人在安抚受难者之后,都更加珍重自己,心胸放得更开,采用旅游、休闲等方式进行调适。二战结束后,德国人在满目疮痍的家园中不种粮食、不盖房子,而是种鲜花。对于关心灾情的人们来说,除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还应适当转移点注意力,化悲痛为奋进的力量。

上一篇:贪官家中争宠战 下一篇:“租凭妻子”诈骗:京城名媛负责9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