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非理性”的幼儿教师

时间:2022-06-06 10:52:42

做一名“非理性”的幼儿教师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人们贴上了严肃、睿智、有条理的标签,是不苟言笑、传道授业的角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发现理性的教育思考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情怀的非理性教育品格则是教育中最能打动人的,最直击人心灵的部分。

在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有一段对“非理性”教育最好的注解:“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在幼儿教育中,我理解的“非理性”的幼儿教师更多体现在教师的心灵是容易被打动感染的,教师的行为是真正贴近幼儿生活常态的,教师能将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注入在一日活动中。

湖南师范大学的刘铁芳老师说:“3~5年的教师靠教育的技术,5~8年的教师靠经验,10年的教师靠艺术,10~15年的教师靠哲学,15~20年的教师靠宗教情怀。”作为一名刚刚从教的幼儿老师,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很多时候理性思维是高于非理性思维的,可能很多时候自己的教育方法都停留在书本上,把幼儿园中很多灵性的、童趣的东西束之高阁了。虽然我知道以幼儿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但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摆脱不了“教师”这个“职业形象”。试想孩子们正在经历的童年我以前也经历过,为什么我非要带着一种执教者的观察角度来参与孩子的活动,而不是带着自己那颗未泯的童心来参与孩子的活动呢?其实“教育的技术”如果缺乏情感的注入,一不小心可能就会教条化。不难发现,不管是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出发点都是从人性出发,关注幼儿的天性,释放老师,释放孩子。教育的情怀还体现在相信孩子,以一个社会人的方式来面对幼儿,和幼儿交流。如果我们新教师从一开始就尝试着用教育的情怀来指导教育技术的使用,是不是更能让我们的教育生动而充满灵性呢?

相信老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班级的孩子大声喧闹的时候,老师的常规化的制止指令甚至是训斥可能都会无济于事。老教师和我说了她的经历,一次她正好感冒,遇到此种情况,她用轻柔的声音和孩子说:“老师的嗓子有点生病了,不能大声说话,你们能不能声音轻一点?”孩子们立刻就安静了下来,还会和周围的同伴说:“老师的嗓子生病了,我们说话声音轻一点。”对于孩子来说,相比于命令式的要求,他们可能更喜欢老师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这传递着孩子们被老师相信尊重的信号!

“非理性”的老师对身边的人是热情的、亲切的,对生命是热爱的、感恩的,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更加知道以情动人,以情宜人,不刻板地以标尺去衡量评价孩子的发展,以一种师幼平等的人性关怀让孩子觉得生活在一个被尊重被爱护的环境中。最近发生了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情,在吃点心时,我会锻炼孩子们把点心接在盘子里面吃,不过还是有孩子吃点心的时候晃来晃去,将点心洒在地面或是桌子上,我轻轻地走过去指着地上的点心和孩子说:“点心洒下来有点浪费,老师扫起来也比较辛苦。”第二天当我在扫地的时候,孩子走到我旁边说:“老师,点心洒下来你扫起来好辛苦哦!”可能当时我要是教条地重复着“不要把点心洒在地上”,孩子们记住了这句话但是并不理解为什么。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任何常规的要求都要和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接受,而我之所以那样解释是让孩子们懂得为别人着想。当时我听到孩子的这句话,特别地感动,当我动之以情的时候,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并且充分地接受,这说明“非理性”的教育行为是有效的。

有人说现代的教育就是流水线生产,孩子被从一个车间送往另外一个车间,我想老师们都会驳斥这种言论,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人类灵魂工程”被描述得如此没有生命力。我想如果我们的幼儿老师能够多一些“非理性”的教育品格,在孩子生命伊始就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情感关怀的温暖,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就会多一点笑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豁达,学前教育也更能体现其教育的张力呢?

做一名“非理性”的幼儿教师,我想我准备好了!

上一篇:班班通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