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中职生的情况调查及对策

时间:2022-06-06 04:05:35

对“留守”中职生的情况调查及对策

摘要:目的:分析“留守”中职生学习、就业、生活、心理等情况,提高社会对“留守”中职生的关注意识。方法:随机调查在校中职生1325名,分析并统计“留守”中职生学习、就业、生活、心理等情况。结果:“留守”中职生有852名,占64.3%,他们面临巨大的学习、就业压力;心理障碍让人担忧;与父母产生严重的代沟,甚至无话可说。结论:从学校、班主任、家长、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对策思路,希望整个社会关注“留守”中职生,让他们能“幸福留守”。

关键词:“留守”儿童;中职生;“留守”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24-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流动到其他地区而需要“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下的儿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一些学者警示,留守少年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少年已成为农民工心头之痛,同时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

中职生就是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年龄一般是在15周岁以上。他们主要来源:家庭经济困难者,理论知识学习困难者,行为习惯不良且难改者,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者,单亲或残疾家庭的子女,他们普遍存在自卑,至少是不自信的心理。我作为一名在中职学校任教十年的教师,从调查“留守”中职生着手,从实际经验出发,对“留守”中职生的教育提出一些对策思路,希望各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来源

随机调查在校中职生1325名,分析并统计“留守”中职生学习、就业、生活、心理等情况。发放《在校中职生基本情况调查表》1325份,收回问卷1325份;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性格、家庭情况(“留守”或是单亲)、学习、就业、生活、心理情况等。

发放问卷1325份,回收问卷1325份,问卷回收率100%,回收的问卷经过审核,建立Excel表格。进行分析并统计“留守”中职生学习、就业、生活、心理等情况,提出解决的对策。

二、结果

在调查的1325名在校中职生中,“留守”中职生有852名,占64.3%

三、讨论

1“留守”中职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就业压力

中职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发展由动荡期逐渐向成熟和稳定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他们将面临许多发展方面的问题。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与孩子的沟通,留在家中的单亲

或是其他的监护人员监护也不尽如意,因此“留守”中职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给他们带来的学只是巨大的习和就业压力。据调查发现,有86.7%的“留守”中职生面临着学习就业压力,而远高出同龄中职生面临学习就业压力的52.4%。

2、“留守”中职生心理障碍让人担忧

“留守学生”离开了父母,对人有一种戒备心理,往往更多地选择独来独往。调查发现刚进入中职学校的85.9%的“留守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留守”中职生有90.7%的“留守”中职生认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福的,而是孤独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依旧,因而有相当多的“留守”中职生选择谈恋爱来摆脱孤独感。87.5%的“留守”中职生认为遇到困难时不喜欢向人倾诉,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95%的“留守”中职生都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息,挫败感强烈。随着就业的来临,这种自卑感越来的越强烈;80.7%的“留守”中职生脾气暴躁,冲动易怒。78.9%“留守”中职生有强烈的交往意愿望,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

3、“留守”中职生与父母产生严重的代沟,甚至无话可说

由于经常性的分离,使留守子女长期得不到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亲情意识淡化,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存在了很大的障碍。据调查发现95.5%的“留守”中职生表示一般不主动和父母通电话,即使通了电话也无话可谈;父母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成绩怎样?”

四、对策

1、学校要建立健全各种教育与管理措施,营造留守监护阵营

对中职留守学生的管理,我校在不断的建立健全各种教育与管理措施,要求班主任做到“三个二”:即一周不少于二次参加早操,不少于二次参加晚自修,不少于二次下宿舍检查。对一年级的学生狠抓学习习惯,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同乐,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重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的喜悦中,增强信心和动力,明晰奋斗目标。面对如此巨大的留守阵容,学校还营造了留守学生监护阵营,构建留守学生亲情网络,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成长记录,让“留守”中职学生感觉到“幸福留守”。

2、班主任要积极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学生踏进中职学校的门槛,班主任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与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老师,同时对学生的了解也是最深入的。班主任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素质的提高。因此,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是班主任的重要任务。

在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8年的时间里,我非常注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留守”中职生。在他们踏进校门伊始,我便通过谈话、访问等方式去了解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以及他们以前的学习情况,并认真做好个案分析,然后再利用每天下午的休息时间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班级集体里,我经常利用自习课或者是星期六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又深刻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活动来源与生活,实践与生活的基本道理。

3、家长积极有效配合教育,让“留守”中职生亲情不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能使孩子在学校学习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家长的有效配合教育显得尤其的重要。父母要经常性的与孩子们通过电话或者书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双方最好与孩子一起生活,通过爱心教育,唤回孩子的亲情。

4、社会关注职教,关注“留守”中职生

当前,因职业教育资源缺乏和有的家长或社会人员不了解职业教育,“留守”中职生较少的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家更主要的是在关注“留守”儿童。各职业教育学校虽然使处浑身解数,采取各种管理方法,但由于难以对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等加强有效的管理,所以收效甚微;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难以形成合力。“留守”中职生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够建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网络,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社会环境。

上一篇:工作过程导向模式的旅游教学探析 下一篇:课堂上教师可信性和改善可信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