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6-06 03:40: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问题与策略

【摘 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涵、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作为认知工具使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推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的关键点与实际实施步骤,并对信息技术对未来课程发展所产生的冲击性影响作了预测。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知工具;信息素养;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的,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

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因而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长远的影响,促使信息技术在更高一个层面与课程进行整合。

(1)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客观要求课程要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

(2)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形态的深刻变革,要求课程培养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信息能力。

这些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基本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主要通过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来培养,因此,课程必须适应文化基础的变更而变更,将信息能力的培养纳入各种层次的课程范围之内,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

(3)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客观要求课程的组织形式、实施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

(4)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手段,使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发展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与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可以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可以概述为:

(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意识。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而不是负担;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学习过程受本人支配,对自己的学习全部负责。教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建议者、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主宰者。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习者必须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当前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构建“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突破口就是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由于教学结构的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过程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学习,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电话教育研究》,2001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3]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2001

上一篇:高校体育器材管理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试析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