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方法创新与音乐本土回归探究

时间:2022-06-05 11:09:36

声乐教学方法创新与音乐本土回归探究

摘要: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一直是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所研究的课题,声乐教学方法创新直接影响到现代声乐教学的效果。随着音乐教学的本土化即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点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声乐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学的新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主要从声乐教学方法创新和本土回归为主线对现代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

关键词:声乐;本土化;发展

声乐的演唱方式是以人体为乐器;是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声乐学习中技巧的掌握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对发声机能的控制是靠抽象的感觉支配达到的,自身的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是具有挖掘人才的责任,通过音乐艺术来培养人才,教师要学会把握学生的心理,以便提高授课效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心理学的一些新的理论,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服务。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学生形成平等、融洽的沟通氛围,因势利导地指引学生朝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方向努力,多累计学习音乐以外的知识。声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声乐课程的来源与直接而必要的实施条件。它包括学校声乐课程资源、社会声乐课程资源和家庭声乐课程资源。声乐课程鼓励教师开发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状况。

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运用技能以及对声乐演唱的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知识和了解一定数量优秀中外演唱家与作品和风格,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好声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是当地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改革方向之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融入到声乐的演唱之中,具有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演唱技巧,初步掌握一定的声乐演唱方法规律;能够在高等和中学等学校组织声乐课堂教学和课演唱活动,熟悉声乐教育法则,是师范类音乐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性都很强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去诠释作品。声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演员需要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对于一位演唱者来说,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内在感情和外在表情,让歌曲的情绪感染听众。如果一个演唱者的能力强、水平高,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

学生的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身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对声乐的兴趣较高,那么让学生维持这样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是下一步训练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我对大学一年的两个班做过半年的实验,学生对声乐从内心深处产生兴趣,对声乐和音准的把握较好,乐感也较强,对声乐的学习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基本水准,对高校音乐同学应该充分的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及兴趣爱好之后,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的高校声乐教学方案,从而使声乐的教学水平有了不小的飞跃。对具有较好接受能力的学生,应该采用正常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对接受能力较差的没什么兴趣的学生则加以更多的关注,选择更适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从声乐的演唱原理、方法、技巧等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面,不只局限在大学课本上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对声乐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结果这个实验小组的整体声乐水平上升很快,演唱技巧表现手法有更快更大的进步。所以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认识程度是培养高校声乐专业的关键,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声乐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坚持学习才能有好的成果,实现自己的梦想。

声乐的教学发声方法中发声最重要,所谓的“氤氲自脐间出”即是戏曲演员所说的“提起丹田吸气”,具体的方法是“气存于横膈膜以上,运用丹田托气、顶气,利用小腹的收、放、颤动来控制气息”,气息要稳,这是一种把气息控制在腹部和横隔膜及两肋周围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呼吸要求在吸气时要将气吸到肺的底部,吸入气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在腹部方面,横隔膜慢慢扩张,形成垂直的气柱,产生共鸣,在呼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并且要有一个好的支点,尝试到最舒服的深呼吸。声乐教学发声方法很重要,使声乐教学基于中国本土音乐元素展开教学研究是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旭丽,浅谈民族声乐与戏曲艺术之异同,黄梅戏艺术,2006.

[2]李萍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插画时尚的脚步 下一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