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时间:2022-06-05 09:57:16

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近年,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管理两大难。职校生大多源于初中学习、纪律双落后的学生。学生困惑:多年的“朽木”“顽石”,学习基础太差,怎么学?教师困惑:职校生厌学、逆反心理太重,怎么教?家长困惑:就这一个孩子,使出浑身招数就是管不了,怎么办?管理者困惑:规章制度一套套,工作做到跟、盯、靠,可网恋、情恋、校园暴力等事件一桩桩,怎么管?领导困惑:部分职校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更缺少吃苦、合作精神,怎么用?面对这个由“问题学生”构成的“问题群体”,职校教师不仅心知肚明,更有艰辛努力后的苦衷与无奈。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一些职校生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甚至酿成社会问题。因此,职高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在职高政治课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让学生明白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1 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教师必须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使自己能够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

2 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强调科任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自觉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渗透5个方面:1)宽厚、同情心理;2)诚实、正直心理;3)开朗、合群心理;4)顽强、上进心理;5)勇敢、坚韧心理。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3 构建和谐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把影响行为产生和变化的特定环境条件称为情境。情境可以分为客观情境(如物理空间的布置、陈设)和心理情境(如群体的心理气氛)。客观情境因学校办学条件、班主任的特点等因素而异,但无论怎样,教室布置明亮、舒适、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为了使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结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变动学生座位的安排,例如围成圆桌式、小组式,也可以模仿电视论坛节目的形式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想象能力、协作能力的训练,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拉近距离,加深彼此之间了解,增进友谊。客观情境是外显的,心理情境则是内隐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心理情境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就会受到环境风气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心理,久而久之会被同化。在政治课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生气勃勃的良好环境;创设一种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心理相容,形成良性互动,使得学生身心愉悦,也许会出现“不说而教”的效果。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要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面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