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图形评价框架

时间:2022-06-05 04:14:38

环境图形评价框架

摘 要:环境图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空间环境中的各个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建立环境图形的评价框架,有利于推动该学科的理论拓展,促进设计活动的良性发展。环境图形评价应从整体或部分的价值、意义上做判断和评价,应建立一个社会或集体共同认可的评价标准,其评价框架应该包含:评价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基本点。

关键词:环境图形;评价;理论框架

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协会(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Graphic Design,简称SEGD,成立于1973年)对环境图形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涉及图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和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这些领域中与视觉有关的内容,如寻路系统(导向设计)、信息识别与传播、场所感的营造等都属于其研究范围。

环境图形设计通常包括寻路系统设计(导向设计)、建筑图形、标识、展示设计、识别图形系统、公共设施设计、符号设计、零售系统设计、地图设计和主题环境设计等内容。涵盖了空间环境中的各个层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作为一个学科,环境图形是涉及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工业设计、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在理论研究和具体的设计实践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有待深入研究,尤其在国内,对环境图形的研究更为有限。因此,建立环境图形的评价框架,既能推动该学科的理论拓展,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环境图形的本质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又能促进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良性发展,对设计者、使用者起到理论上的引导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人、环境图形、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问题。

本文将从评价的主体、客体、方式和基本点四个层面,探索建立环境图形评价框架。

1 环境图形评价的主体

环境图形评价主体,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社会、组织、个人信仰、意志及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相联系。因此,评价主体的身份也必然有较大的差异,大到国家,小至以个人为评价单位。有鉴于此,环境图形评价的主体可以依照组织与个人来划分。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可能是多重的,既可以是个人,也可能是组织的代表,这就有可能造成个人的评价标准多重化,甚至相互矛盾。

1.1 组织

组织是社会群体集合,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国家、利益集团、宗教团体、媒介。组织往往会以“公众”这一“字眼”出现在评价主体的署名中,以“公众”的名义进行评价,往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舆论导向性、宗教政策性、意识形态性特点。组织的评价常具有强制性、规定性、禁忌性,是最具影响力的评价主体。

1.2 个人

每一个体对环境图形的评价差异极大,个体中真正能形成影响力的有以下几类:

(1)专家学者。专家学者,主要指具有深厚相关理论知识的评价主体,以及具有广泛的环境图形设计实践活动背景的评价主体。他们通过撰写专著、、担任竞赛评审等形式,向公众传达其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树立样本,从而影响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具体实践。专家学者的评价对于指导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发展方向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2)明星。如今,明星由于其社会身份的特殊性,愈来愈越具有较强的公众影响力,有时甚至会超过学者、专家。通过个人环境图形的消费方式,明星的个人评价标准,在无形中对环境图形的很多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个体。个体是指那些既不具有学者、专家的知识与实践背景,又不具有专家、学者、明星、分众的社会影响力的个人。个体的评价标准更加多样化,其影响力也相对复杂,一般说来较小。

(4)分众。个体聚集成不同规模的分众群体,是公众的群体特征细化的结果。作为环境图形设计成果的使用者,分众有权利表达群体的使用体验、要求、看法,树立群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分众的评价标准,更能体现不同群体独特的价值观,成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的要素。

2 环境图形评价的客体

环境图形评价的客体就是其主体评价的对象。依据环境图形实践活动中涉及的相关方面及其影响程度,环境图形评价的客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1 创作者

创作者,即具体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实践者,由于专业身份、社会角色、意识形态、道德、信仰、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差异,使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成为影响环境图形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从专业身份的角度来说,图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设计,在活动的过程中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2 消费者

环境图形的消费者,也会成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评价的客体,这是由于消费者对环境图形制作的多个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由于消费者本身在社会角色、意识形态、信仰、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对消费者的评价往往也成为环境图形评价的复杂内容之一。

2.3 创作方法与程序

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成果是视觉化的,是具体可感知的物质形象创造。以传达信息为目,并蕴涵精神、信仰与情感。因此,对环境图形的评价必然涉及其创作的具体方法及程序。例如,对主题及题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它们又是怎样的反映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的多重影响;如何进行技术、材料、形式、符号的处理,又是如何平衡功能与审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愉悦)及其他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等。

2.4 创作成果

作为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最终成果,环境图形往往以使用性(信息传达)、装饰性为目的。但它作为具体社会、时代、道德风尚、审美、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果,也必然会被人们从适用、审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评价。

3 环境图形评价的方式

由于环境图形评价主体的不同,所运用的评价方式也多种多样,环境图形评价方式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方式包含了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如学者、专家的相关专著,或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评论文章;也有以个人身份在报刊杂志或网络上发表的文字性评论;或由一定的媒体对环境图形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等。

3.2 政策

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或宗教社团按照其意志,公开、明确、强制性的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法规。政策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评价方式。环境图形能够表现的形式与内容,受特定的地域、国家、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规范影响。这往往以国家政策或宗教戒律的形式加以禁忌、限制,并在具体的环境图形实践活动中加以揭示、显现。

3.3 竞赛奖项

通过举办环境图形设计竞赛活动,组织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作为竞赛评审委员,在一系列的严格选拔之后,通过隆重的仪式,给予获胜者奖励,并通过媒体宣传。实际上这种对环境图形设计成果的肯定,在无形中树立了一套评价标准和创作导向,从而引导未来的图形创作活动,如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协每年举办一届设计竞赛,并在世界各国巡展。

3.4 图形创作活动

人们还可以通过具体的环境图形创作实践,来展现其价值观与评价标准。通过对以往环境图形形式或内容的复制、借鉴,或反其道而行,向某个环境图形生成的评价标准提出肯定或质疑与挑战。

3.5 图形消费

通过具体的环境图形消费活动,环境图形设计成果在形式与内容上得到某一价值观的肯定,评价标准便由此得以确立。这一评价方式的影响往往是立竿见影的,直接影响环境图形设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从这一角度来讲,环境图形设计活动能否得以实施并获得成果,其最有力量的评价及最直接呈现评价结果的方式就是环境图形的消费。

4 环境图形评价的两个基本点

环境图形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在一定时期、场所、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风尚、等综合条件影响下建构成。因此,环境图形的评价必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功能需求、审美心理、物质技术、社会道德要求。一方面我们在功能上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安全性还要便于维护等;另一方面,人们对环境图形又有审美趣味上的要求。所以,环境图形评价的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4.1 功能适用性

人们创造环境图形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传达信息,这是环境图形的基本功能。能否满足功能需求是环境图形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环境导向图形、寻路系统中尤为明显和重要。环境图形的功能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明确。环境图形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那就能够恰到好处的解决当前环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创建一个良好、清晰、明确的场所导向和体验。对于导向系统类环境图形,则需要较高的视觉识别度,创造易于识别、理解的图形。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性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2)安全性。环境图形以视觉物质材料的形式呈现在空间场所中,在场所中摆放时的具置、自身与整体环境尺度的比例,都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感受与判断,甚至对空间环境感受产生混乱、误解或错误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安全因素。所以,安全性也是考察环境图形功能适用性时不可忽视的要点。

(3)经济性。环境图形从设计到完成,需要耗费社会和自然资源,并且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据此,我们更应该谨慎、细致地进行环境图形实践活动,自觉节约社会和自然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环境图形创造活动的经济性和良好的维护性。

4.2 审美愉悦性

环境图形不仅要完成信息传达的实用功能,作为反映一定社会意识形态、道德风尚等精神生活的环境图形,还具有审美上的意义,并由社会环境的具体状况决定其将以何种标准被人们评价。由此,不可避免地会涉及环境图形的形式、社会道德评价。

(1)形式。环境图形是为传达信息或营造场所精神等而产生的,其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是审美对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构成环境图形的感观元素有形状、色彩、材料、比例,以及这些材料的组合形式,都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形式美。

(2)社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舆论监督下的环境图形创作,尤其对于装饰性的环境图形,必然要涉及对主题与题材的审美要求。单就环境图形的视觉形式来看,其审美体验主要还是感观刺激性的。而主题与题材则更进一步直达人们思想深层的精神审美活动,是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下的赞美与痛斥。它汲取社会生活的片段、事件,将人们的风尚与唾弃、自由与禁忌全部以形象化、符号化的环境图形方式,呈现在大众或个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规诫、抚慰、引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活动与精神活动。

5 结束语

环境图形评价框架的建立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规范和指导环境图形决策职能部门、环境图形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图形实践成果,为和谐人居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DB/OL]https:///.

[2] 丁红玉.环境图形设计学科探议[J].装饰,2005(12):98.

[3]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郑时龄.建筑批评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

[5] 克利夫・芒福汀(英).美化与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张家界医疗旅游发展初探 下一篇:珠宝伴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