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技术――论影视特效技术的利弊

时间:2022-06-05 11:44:04

艺术与技术――论影视特效技术的利弊

摘要:通过论述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特效技术的区别,讨论特效技术是否能真正取代艺术内涵的表达以及影视特效在中国影视中运用的弊端与反思。

关键词:艺术内涵表达;情感;影视特效技术

中图分类号:J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48-1

艺术与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需要技术的表现,而技术则为艺术应运而生。在这我想借用“电影”这门艺术形式探讨一下艺术与技术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着温故经典的心情,前几天又将《大话西游》的上下两部看了一遍,的确很经典。这里所说的经典,并不单指这部影片开创了一些经典的桥段,或者经典的对白,而是它以一种现在看来并不高端炫酷的特效方式呈现出了极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的影片风格。随着影视后期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的影片里即便是爱情片,也会多多少少地掺杂着后期特效技术的影子。现在看来《大话西游》这部影片里的特效似乎很拙略,也许放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的特效技术的确够水平了,但若是这部电影拿到现在来拍,那必定完完全全是好莱坞大片的风格。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跟风好莱坞大片的趋势愈演愈烈。很多片子投资巨大,只为以特效技术吸引眼球。刚开始的几年,观众似乎很领情,但到了近阶段,消费者似乎不再对特效技术有着过多的追求,而是更趋于以情感为出发点,希望电影人们更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特效技术展现剧情,而不是完全以特效技术为卖点,以致忽略了电影作为艺术门类的艺术特性。

艺术创造美,技术则为了更好地表现美。艺术需要思考、需要想象和情感投入。而技术需要经验、科技与技巧。艺术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艺术内涵的赋予,那技术创造的就只是一件毫无意义的物品。如果没有技术,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许会单薄无力,毫无新意。只有当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好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大话西游》和《西游降魔》同是以西游为题材的影片,拍摄时间相隔十几年,拍出的影片风格却截然不同。《西游降魔》作为周星驰近几年首推的力作,邀请了国外一流的特效团队,花重金在影片的特效制作上,但影片的最后口碑却褒贬不一。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特效的确引人入胜,特效技术活灵活现地将剧本中、观众脑海里的妖怪呈现了出来。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要求有技术的表现,更需要的是有艺术内涵的表达。如果技术的形式超越了艺术内涵的体现,那么这样的电影是本末倒置的。简单地说,影片中的怪物前期制作得再精美、再逼真,怪物的突然出现吓哭了好几个小朋友,但若是这个怪物只是一味地重复一个动作,那也就不那么令人害怕,时间久了反而会让人觉得呆滞与无聊。电影其实想向观众叙述一个情感内涵极其深沉的故事,而在影片中故事并没有通过运用良好的视听语言表达出来。观众看完整部片子之后,赞赏的只有精美的特效,问其电影想表达的精神内涵却一无所知,也许还会一头雾水称其完全看不太懂。那么我们也可以评定这部电影是低级趣味、毫无新意的。反之,从精神内涵领域讨论时隔20年的《大话西游》,虽然没有华丽的特效技术,但无论是从影片的对白、镜头的运用还是演员的表演,大家都称赞这部片子是经典之作。我们开怀于影片搞笑氛围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揣测导演本人想通过影片传达给观众什么深刻的寓意。有的电影会让人笑,而这样的电影,观众在笑的同时也会哭,这种哭是电影传递出的情感,真切地触动了观众心里伤口疼痛的表现。这样的悲喜剧我们称之为电影的艺术,即使没有过多技术的参与也依旧感动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越来越多的电脑特效技术运用在大小荧屏中,电影与电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众希望看到的更多的是有意义有内涵的特效运用,而不是简单的技术表现。很多的电影因为技术而技术,把本来很温馨的一部爱情片拍成了科幻片,当电影这门艺术没有以艺术本质这个形体出现时,电影也就不是电影了,而是一部记录炫酷特效的“纪录片”。在很多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超出人理解范畴的特效技术,抗日英雄单手就能撕碎日本鬼子等等一些过分的特效场景,这完全不符合电视电影艺术的本质。这样的特效技术只是哗众取宠,博得收视率。这样的影片值得我们所有电影电视工作者的反思与重新思考。花重金砸在特效技术上的同时,升华作品的艺术内涵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

刘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企业渠道系统整合与营销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