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网络直报工作通知

时间:2022-06-05 09:29:42

公共卫生网络直报工作通知

各区县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为加强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时效性,及时、有效地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市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细则》、卫生部《关于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方案。

一、需进行网络直报的事项

本市实施网络直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种类型。

(一)传染病疫情

1.一般事件

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发生新出现的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确诊病人;发生乙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以上、痢疾或其它乙类、丙类传染病10例以上。

2.重大事件

发生腺鼠疫病例;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5例及以上);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发生新出现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传染病且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3例及以上);发生在本市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确诊病例;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事件;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5例、伤寒、副伤寒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痢疾30例、其它乙类传染病30例及以上;发生丙类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周边省市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

3.特大事件

发生肺鼠疫病例;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确诊病例;发生霍乱大规模暴发、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染事件。

(二)食物中毒事件

1.一般事件

发病人数在10例及以上,且无死亡病例的。

2.重大事件

发病人数在30例及以上的;或者有1例死亡病例的;或者发生在学校的集体性食物中毒(10例及以上)的。

3.特大事件

发病人数在100例及以上的;或者死亡1例以上的;或者事件发生在重要活动期间的重点场所的。

(三)职业中毒事件

1.一般事件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3人以上10人(包括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3.特大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四)其它

放射事故的分类及调查处理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执行。

二、信息来源

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的信息来源有:

1.电话信息来源。主要来自110、119、120部门电话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医疗卫生机构来源。主要来自本市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3.事件发生单位报告。发生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卫生事件所在单位的报告。

4.社会来源。主要来自市民举报、报告的信息。

5.上级与相关部门。来自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转来的信息。

三、网络直报责任报告单位及职责

1.责任报告单位

发生传染病疫情后,由疫情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处理,并进行初次报告;发生职业中毒事件后,由事件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同区县卫生监督所进行调查处理,由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初次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后,由事件所在地的区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进行调查处理,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单》后,用传真方式报所在地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初次报告;发生不明原因的事件后,由市卫生局沪卫疾控[*]22号文件规定的牵头单位负责处理,由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初次报告。

一般事件的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由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重大、特大事件的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进行。

2.管理单位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制订本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方案,并做好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

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指定2名以上熟悉业务,同时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专业人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人员,配备网络直报所需的设备,做到随时能够上网报告。

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经常对网络直报人员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人员应恪尽职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的用户名、密码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向外泄露;网络直报设备应专物专用,精心维护,确保正常运行。

四、报告程序及时限

1.初次报告

按照市卫生局沪卫疾控[*]22号文件的规定,负责牵头进行事件调查处理的单位,在初步调查核实公共卫生事件后2小时内,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单》,并由责任报告单位进行网络直报。

2.进程报告

从初次报告后当天起,负责牵头调查处理工作的单位应每24小时将事故的发展和调查处理工作进程进行一次报告,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程记录单》,由责任报告单位进行网络直报;事态较为严重或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要随时报告。

3.结案报告

在对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2小时内,负责牵头调查处理工作的单位应对本起事故的发生、发展、处置、后果等进行全面的汇总和评价,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记录单》,由责任报告单位进行网络直报。

上一篇:市政府防御降温天气通知 下一篇: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