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渔歌的艺术特征及人文价值

时间:2022-05-24 10:40:39

洞庭渔歌的艺术特征及人文价值

洞庭渔歌历史悠久,其渊源甚至可以远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千百年来,洞庭渔歌在历代渔民中口口相传,并在传承中丰富与发展,演唱形式、内容和风格日趋多样化。从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描述,可以想象当时洞庭渔歌的盛极状态。

一、洞庭渔歌的艺术特征

洞庭渔歌语言直接朴实,节奏自由奔放,曲调优美柔和,艺术形象集中,在不同的音乐类型结构中反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1、洞庭渔歌的音律特征

(1)节奏特征

尽管洞庭渔歌为数浩繁,旋律丰富多彩,但其节奏表现也有规律可循。一般而言,洞庭渔歌节奏较为自由,常常3/8、4/8、5/8三种节拍穿插运用,使得节奏丰富多变。但八分音符的连续使用,又使节奏略显规整,旋律略显平和。节奏的自由与规整在洞庭渔歌中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在词与曲的配合上,一般为一字对一音,且每个乐句里还常常带有二至三个延长音和大切分,使得旋律饱含深情,把渔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调式特征

洞庭渔歌的调式转换较多,产生的调式色彩变化较大,新颖流畅,朗朗上口。其曲调主要来源一是湖区广泛流传的地花鼓、采莲船、灯调等民间歌谣,二是兄弟地区的音乐养分。这些音乐元素与湖区原有的粗亢、悠长的船工号子、湖歌等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日渐形成了以五声徵调式为主的洞庭渔歌调式。

(3)演唱形式特征

洞庭渔歌的演唱都是以当地湖区的方言为主,常常以“领”、“和”的形式交替出现,齐唱类似于劳动号子的“和腔”,旋律进行在低音区且下行时,与打高腔带拖音的领唱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音调上造成一呼一应的态势,给人以波澜壮阔的力量之感。

(4)唱腔特征

洞庭渔歌的唱腔常采用平腔、高腔等交替使用,节奏自由、规整但不失变化,曲调柔和,较少使用大跳音程,旋律性起伏比较频繁。平腔接近于说话,如诉如吟,音区较低,音域不宽,高腔音域也不宽,但音区较高,故显得嘹亮。曲调进行有甩腔、拖腔、润腔等,随情变化,有时跳进后尾音向下滑或以装饰陛收音。

(5)衬词运用特征

洞庭渔歌的演唱,常常使用语气词或感叹词作为衬词,如“呀”、“乃”、“罗”、“也”等等,多根据当地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衬词的运用,有的是形象或形声模拟,有的则是表现情绪,加重语气。

2、洞庭渔歌的创作特征

(1)原生性

洞庭渔歌的演唱是一种自发的文化行为。渔民在生产生活中,愿望需要表达,情绪需要释放,渔歌便应“需”而生。所以,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张口就来的“丫口腔”,直接源于渔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反映了渔民的心声,体现出与舞台艺术截然不同的风格。同时,演唱时对场地、道具、服饰等都无特别的要求,简单到只带一张嘴便可以演唱,原生性极为明显。

(2)即兴性

洞庭渔歌随时随地都可演唱,无时间、空间上的特殊要求,往往是以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的方式出现,取材灵活,信口道来,因此,在歌唱中,渔歌的唱词与曲调往往会产生多种变化,一段旋律可以搭载多种歌词,而一段歌词也往往可以配合多种曲调,完全取决于演唱者的智慧和心情。

(3)地域性

洞庭渔歌流行于洞庭湖区,以湖区方言演唱,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色。同时,洞庭渔歌的唱词和曲调也充满了浓厚的地域色彩,歌中常常出现湖区神话或历史人物的传说或者事迹,从而使洞庭渔歌也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渔歌或民歌。

二、洞庭渔歌的人文价值

洞庭渔歌是对洞庭湖区渔民部族的发祥、迁徙、生产生活、风俗禁忌及原始质朴的自然观、道德观等的宝贵而详实的记述,因此,洞庭渔歌这种独特、鲜活的文化形态,具有珍贵的人文价值。

1、历史价值

洞庭渔歌从渔民部族的起源、迁徙、祭祀到生儿育女、生产生活,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涉,对洞庭湖区人文社会影响深远,被专家学者们誉为研究洞庭湖区历史变迁和不同时期渔民生存状态的“活化石”,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

洞庭渔歌历史上曾与多种艺术形式互为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后期借鉴了地方花鼓戏、巴陵戏等剧种的舞蹈形式后,更是具备了亦歌亦舞的表演功能。可以说,洞庭渔歌是我国民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歌史、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洞庭渔歌曲调优美柔和,调式转换自由,唱词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对现代音乐甚至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民俗价值

洞庭渔歌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底层叙事,涉及湖区渔民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祭神拜祖等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报的内容,是湖区渔民生产生活的形象记录,凝结着巨大的民俗学价值。

4、道德价值

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湖区渔民独特的自然观和道德观,反映在洞庭渔歌中,便是湖区渔民把对天地、自然、神灵的敬畏,演变为洞庭渔歌所咏唱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自然观和道德观,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在世世代代的口口相传中,洞庭渔歌对湖区渔民群体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中起到了道德教化的功能。

上一篇:长沙太平老街重建保护及再利用探讨 下一篇:传统共生图形共生方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