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探究

时间:2022-06-05 06:12:03

医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探究

[摘要] 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够充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学生志愿活动,让医学生从中体悟志愿者的服务精神。本文从志愿者培训、管理模式、活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探究性地提出了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机制。

[关键词] 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青少年志愿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是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动实践。医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新时期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医学生深入理解青年志愿者的内涵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也是社会现实的紧迫需要,不仅能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还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长效机制,将志愿服务的精神持久发扬,促进医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建立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意义

(一)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能充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生的志愿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他们的知识化、专业化特色。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医学生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医学生自我理想的实现,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现实理解,还可以增强医学生公民意识。只有将理论传授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达到知行统一,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引导医学生从身边的具体事情做起,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生活,逐步培养起公共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锻炼的需要。

(二)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促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

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各医院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引进现代医疗设备,突出专科、专病医疗特色建设、建立舒适的医疗康复环境等,这是医院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下医院是党联系群众的“窗口”行业,在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树立医疗卫生行业新风的形式下,更好地履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它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及当代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贴近时代的发展,符合医学生的特点和愿望。这种志愿者活动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探索和尝试,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树立了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相互帮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构建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思考

(一)建设高校医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建立一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有一定专业服务水平的医学生志愿者队伍,形成固定的服务基地,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做好医学生志愿者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建设服务基地的过程首先要不断完善招募机制,应当尽量扩大医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渠道,让更多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责任心强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

同时要对基地和成员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例如,可以形成“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各专业医学生青年志愿者分会――班团支部医学生青年志愿者小组”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保证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各级团组织加强对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和思想动员工作的开展,保证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高效有序。通过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能使医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具规模、更有成效地实现辐射、示范和教育功能。

(二)探索志愿服务学习“课程化”建设

在探索志愿者服务有效机制的过程中。国内外许多高校尝试着把服务学习纳入课程建设的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效能,应当积极借鉴服务学习的课程模式,逐渐将其独立为一种课程体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当使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理念,体验服务的价值,内化服务的意识,从而提升服务的效能。把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地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建设等协调起来。医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课程化建设是志愿服务活动长效的重要教育资源保障。

(三)加强对志愿者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这必然要靠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辅助于志愿课程的培训,加强对志愿者的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培训。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的专业化训练。目前。学校开展的大部分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涉及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对于民权,妇女权利,卫生和医疗等领域涉及很少,这都需要一些专业较强的志愿者参与。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资源优势,积极聘请医学方面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以及优秀医学志愿者代表为医学生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上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可以发挥医学生的特色,拓展医学生服务的内容。例如,可以宣传、普及医疗及治病的医学常识。为百姓提供养生健身、饮食卫生的医学咨询,面向社会开展吸烟有害健康、远离、预防重大传染病等活动。

(四)全力开展突显内涵的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

开展以“医者仁心、助人为乐、团结友善”为主题的志愿活动。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丰富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早在20世纪60年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是新时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雏形,尽管在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志愿者”这一称谓,但已经与我国各个时期开展的如“希望工程”、“温暖工程”等青年志愿者活动有着共同的主旨,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风范。倡导“医者仁心、助人为乐、团结友善”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这是当代医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行动指南,是当代医学生青年志愿者肩负的时代使命。也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开展这类主题的医学志愿活动,弘扬奉献精神,让医学生体会医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医学生更高的精神层次。在

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使医学生积累道德经验、激发道德情感、陶冶道德情操,树立高尚的医德。

(五)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凸显自主管理

传统习惯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学校团委的号召下进行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学校团委的一个隶属部门。志愿服务工作缺乏自主管理的模式和服务项目,有悖于志愿服务的宗旨。为提高医学生志愿服务的效能,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强志愿组织协会的自主性,让志愿者形成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新型管理模式。志愿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提高道德认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将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打破常态中形式主义的志愿者活动,真正吸纳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服务社会的真心志愿者,在医学学生的志愿实践活动中,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恢复志愿活动的本真。

(六)营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源于西方的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和高校之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根本问题不是借鉴服务的形式,而是学习,体验、营造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的文化精神。凭借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我们更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志愿服务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历练自我,提升境界的机会,而且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在这种贴近生活、具有亲和力的活动中,逐渐地生成了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我们可以率先打造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树立专业服务的形象。使得志愿活动更加形象化、符号化、视觉化。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本校医学志愿服务活动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志愿者与社会之间,志愿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使志愿活动在校际、省际、国际形成服务网络,共同营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

医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须要得到各种有益力量的支持和帮助,比如高校的资金保障、党团组织的指导、地方政府的支持。只有志愿活动者自身、社会、学校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能。不断提升志愿者的工作技能和水平,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格。在理论和实践之中不断探索医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机制的新思路。才能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序、持久地获得发展。

上一篇:高职高专教师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及教学改革的探... 下一篇:射孔返工井深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