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6-04 11:29:45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思考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0 关于素质教育四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旋律,为了奏好这个主旋律,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中的四个基本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问题 “最终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人们常说,关系是泥饭碗,极易摔碎;*是铁饭碗,容易生锈;素质是铜饭碗,易生铜绿;能力是金饭碗,放到哪里都发光。因此在素质教育时代,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十分关注对后代素质尤其是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人原始的、本来的、应当具备的元素的本质。一个自然人,只需具备包

括事物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内的低能素质,而作为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人,除具备低能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中能素质(包括学习接受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分析鉴别能力)和高能素质(包括事物发现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应当具备健全的德能、敏锐的智能、强健的体能、高雅的美能和恒久的劳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全面实施个性张扬与德能、智能、体能、美能和劳能训练的最佳结合状态的过程。 能力,则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通过后天形成和长期保持的良好的能耐与修养,是素质与修养的结合。因此,我们将能力称之为“素养”。它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据此我们肯定地说,素养源于素质而高于素质。没有素质不可能有素养,素质升华为素养。素质的提高,可以采用集中强化训练的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实施某项素质训练,达到某一目标;然而,素养的形成,绝非在某一时间内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且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下才可得以实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 综上所述,素质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能力则是一个人长期形成的素养。能力是生存之本,能力是竞争之基,能力是创造之源。可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 二、素质教育的教育者问题 素质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是教育的一大进步。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位教师、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一个局部地区教育部门所能完成的。因此,它不单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事,而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同努力,三位一体共同来完成。“孟母三迁”这一中国历史故事,充分说明了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再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上来看“大教育环境”的作用。学校的普通话教育,现在已经在每所学校(农村小学在内)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抓,事实是处在县级以上城市、万人以上规模的工矿企业里的学生,普通话的水平显然高于农村、高于山区,不仅普通话说得比较标准,且已养成说“国语”的习惯。我的一位同事和她的丈夫普通话说的并不怎么样,地方语音很浓,但他们的孩子普通话相当标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或是在街上,他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他的父母在他上学前班时,就给他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回到家里,也不管是和自己的爸妈对话,还是和其他人交谈,一律得用普通话。然而,和这个孩子在一所学校里读书,居住在一栋楼房的孩子与其相比却逊色不少。笔者居住在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县城,在全国属于贫困山区。二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山区县的农村里驻扎五个“三线”兵工厂,当时学校教学并没有提倡用普通话,但这五个万人以上规模工厂的子弟学校的学生,个个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这些工厂都是从东北迁过来的,他们的父母讲普通话,工人们都讲普通话。从以上两个事例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庭和社会都是教育者。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家庭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阵地,社会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合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更广泛的大教育环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家长是学生启蒙的第一任老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雕塑者,社会是学生成型的孕育者,学校、家长、社会三者都是教育者,缺一不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材施教;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家庭和家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子女身心的正常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个性,配合学校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团体和人民大众的责任在于转变

教育观念,健全用人机制,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学习,抵制消极影响,促进和谐发展。 三、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问题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素养”,这就直接回答了素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 施建农同志在《素质从哪里来》一文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较为完备的回答。他认为,素质教育就应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而身体素质教育又包括“遗传和优生咨询、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为少年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和锻炼机会等;心理素质教育包括“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和性格培养”等;社会性素质教育则包括“自我意识培养”、“公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它们细分为具体的操作,如认知教育可以进一步分为思维训练、各科知识教育、创造力培养、操作技能训练等。公德教育则可以更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还可以把职业道德更具体化为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行为和职业道德习惯等。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一个人在生理成熟的同时发展着他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这种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也应该是整体的、全面的,任何一种只强调某一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对个体发展是不利的,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而应该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儿童都得到适合其本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起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个体差异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大。每个人的优势才能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对教育的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实际上,素质教育的原则也应该建立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客观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教学科目有三个,即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和学习怎样活动,重点应放在对人的“素养”的培养上。人的“素养”至少应包括心理素养、人格素养、公民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六个方面。 心理素养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所谓的智力活动和意志、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特征,尤其是追求适其度、成功不贪婪、失败不气馁、平和待人事的心态和应变于自如的能力。 人格素养包括:健全的体格,强壮的体能;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自我尊严,民族气节;诚实信用,童叟无欺;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是非,讲气节,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公开,公正,公平;等等。 公民素养主要包括:规范的社会公德,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个人品德,优良的传统美德。 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具备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要鼓励人们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创造能力,尤其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勇于探险,独辟溪径;敢于创新,勇当“第一”。 技术素养主要包括:生存本能,劳动技能,现代技术,等等。 艺术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艺术,教育艺术,文学艺术,语言艺术,欣赏艺术,问题艺术,等等。 培养素养,就是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活动,勤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造。 四、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问题 这就是“怎样教”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教会方法,二是善于引导,三是及时勉励。 教会方法,重点是教“拿来”、“嫁接”和“创造”。“拿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我所用,博学众采,厚积博发。“嫁接”,就是改良、改进和革新,易物接物,更新事物。“创造”,就是善于标新立异,勇于探险冒险,敢于独

辟溪径,“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念、做出新成果。 “拿来”,教人“学习问题”;“嫁接”,教人“思考问题”;“创造”,教人“解决问题”。学会了“拿来”、“嫁接”和“创造”,我们才能最有效地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在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走捷径,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和浪费;才能最敏锐地发现问题,准确地分析问题,及时地解决问题,创造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成果。 善于引导,重点在于引导学习、引导思考、引导实践、引导共处。引导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引导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认知事物的工具和方法。引导思考,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接受事物时,凡事都得问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养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和“究根求源”的精神。引导实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事。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创新和负责精神,锻炼学生解决冲突、化解矛盾、攻克难关的能力和意志,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实践出真知”,“实践增才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宝贵的教科书”,“实践是最理想的实验室”,进而肯于实践,乐于实践。引导共处,就是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相处,与自然相处。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法则和自然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其树立诚信为人的思想。 及时勉励,就是平时给予鼓励,难时给予激励,成时给予奖励,败时给予勉励,让学生养成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决胜、必胜、常胜精神。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师道尊严”那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建立起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保护者的新型关系。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采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重在考核,考核的重点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教育,还关系到人口素质,关系到社会质量,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付诸行动。我们提了这么多年,做的怎么样?目前只有学校在转向且幅度不大,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但措施不力,家庭、社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付诸行动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的“真谛”,我们承认在教育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但在素质教育上总认为是学校的事,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是老师的事,与家庭关系不大,与政府关系不大,只喊不做甚至不做也不喊。长此下去,我们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从哪里来?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何时付诸实施?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抱负何日得以实现?因此,笔者强烈呼吁: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政府,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社会成员,行动起来吧,让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倾心于素质教育,致力于素质教育! 文章出处: 自己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上一篇:《迟来的爱》 下一篇:5万元的服装店创业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