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彝族寄宿制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时间:2022-06-04 09:59:49

小议彝族寄宿制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人口大约为231万,约占总人口的49%。“两免一补”、“两基攻坚”在全州的全面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彝族适龄儿童进入校园,入住学校,成为寄宿制学生。怎样管理好和教育好这些学生成了全州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凉山彝族寄宿制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原因作出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措施和办法供大家参考。

一、凉山彝族寄宿制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为民族思想和民族习惯等原因,彝族寄宿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入住校园的寄宿制学生都是来自边远贫困山村的孩子,所以远离父母和亲人,来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县城独自求学和生活的他们,首先缺乏的是亲人关爱、教育、管束和引导。一方面,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完全陌生之地,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失去了兄弟姐妹的关心,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住在学校他们,想家、想亲人无法安心于学习。同时另一方面,缺乏父母管教的他们,面对贫富差距、面对新环境里的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勤劳淳朴善良的本性。他们犹如脱缰的野马,恣意妄为。他们任意破坏校规校纪,把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他们经常外出上网,夜不归宿,甚至聚众赌博;他们不知勤俭节约,吃穿上互相攀比。

原本就缺乏家庭教育的他们,再加上他们受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彝族寄宿制学生抽烟、酗酒、打群架现象特别严重。究其原因,他们主要受彝族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凉山彝族尽管受到了历史上多种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由于凉山长期处于封闭和奴隶社会制度。即使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种飞跨世纪的历史变革也必然使凉山彝族保留着历史的胎迹,并且完整地保持着其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的风俗习惯。

1、就拿抽烟来说,凉山彝族人普遍都喜欢种植兰花烟,认为兰花烟具有消毒、杀虫的功效,有创伤或被蚊虫叮咬时可以用兰花烟消炎、杀菌、止痛和驱赶蚊虫毒蛇。所以无论彝族的男女都喜欢吸兰花烟,吸烟的人家要传承下去,不能中断烟辈。有的彝族家里的烟袋是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深受大人们吞云吐雾影响的彝族学生,现在虽然不再吸兰花烟,却改抽香烟了。而家长们也认为孩子们吸烟没有什么不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2、就是众所周知的彝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饮酒的习惯了。彝族有句谚语说:“汉人有茶,彝人喜酒”(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酒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磋商议事、招待宾客、调解纠纷等等都要以酒为首、以酒为先、要以酒为重。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假如没有酒,即便是牛羊肉堆成山也枉然。没有酒就等于肉中没有盐,天上没有太阳,地上没有灶塘。”亲朋好友之间相见、相交、相知的始终都伴随着酒。彝族人从生下来就打上深深的酒文化的烙印,彝族学生经常喝酒也多是源于彝族自己的酒文化。

3、彝族学生经常打群架固然与远离父母缺乏管教有关。但更深原因是他们的“家支文化”。“家支”——凉山彝族同一姓氏彝族的家族体系。彝族谚语说:“有家支才有自己”,“少不了的是牛羊,离不开的是家支”。凉山解放前由于各种黑暗势力的压迫、生产力落后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和解放前长期存在的家支之间的冤家械斗,使各个彝族家支内部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压迫,相互帮助共度难关。每个彝族人都会为自己的家支而感到骄傲,都会自觉维护自己家支名气。别人是不敢欺辱有名气的家支的人,有名气的家支走到哪儿都好使。所以,为了自己的家支的名气,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这种传统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这些年幼的彝族小孩的心里了。所以,经常因为一点儿小摩擦、小纠纷两个家支的兄弟就会纠结在一起谈话,轻率鲁莽的他们一般是谈不好的,大打出手就在所难免了。

二、怎样教育和管理彝族寄宿制学生

彝族寄宿制学生都是来自边远贫困的山区,他们带着亲人们的希望来到学校求学的。他们身上的一些恶习、陋习若不及时给予教育纠正,任其发展,有可能贻害其终身。所以,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认真思考和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加以教育。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延续至今,总有其支撑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长期以来许多风俗习惯成为历史上彝族族规和家规的依据,制约人民思想,道德行为,不断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不能对彝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予以全盘否定。更不能拿汉族学生的习惯与之相比而贬低、甚至丑化彝族的风俗习惯。当然,有些传统习惯,不能排除其消极落后的因素。所以,不能以尊重民族习惯而全盘放弃对彝族寄宿制学生的严格要求,从而听之任之,任由其发展。总地来说,凉山彝民俗令人遐想,给人乐趣,给人力量,有调解矛盾,联络感情,传播知识,交流经验的功能。所以在对彝族寄宿制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倡和利用有益的,健康的民间民俗,摒弃陈旧的陋习——尊重民俗,利用民俗,正确引导彝族学生的风俗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一个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人,大人们能做的事情他们一定不能做。抽烟喝酒无益于身心健康,青春的树苗不应让烟熏、酒烧。其次热情好客的方式要改变,学生之间不应该是以烟敬客,以酒待友,而应该转变为共同分享一块糖果,共同探讨学习,携手走向成功之路。

2、面对问题预防为主,重在疏导。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团结友爱教育。告诉他们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一起学习,这本就是一次难得的缘分。陌生彝族人在路途相遇,一般都要相互打招呼致意。我们天天在一起生活学习,更应该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各样的摩擦和纠纷;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彝族寄宿制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学校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新奇的。他们向往未来、向往上进、想极力扩大自己的知识与视野,想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有更多认识。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处理问题简单片面致使他们经常犯错。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他们就会改掉坏毛病和坏习惯。所以对彝族寄宿制学生要进行正面教育、耐心说服、循循诱导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彝族学生思想单纯,敢想敢说敢做,他们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总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对思想认识问题,如果企图用“堵”的办法、“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对抗。所以,要像治水一样注重疏导,使他们明白事理、提高认识,使他们自觉地向正确方向发展。对彝族学生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

3、建立由寄宿制学生组成的寄宿制班。

成立一个全由寄宿制学生组成的寄宿制班,选取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能力教师当班主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多给予他们关爱和管教。让寄宿制班成为每一个寄宿制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家。让每一个寄宿制学生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烦恼的倾诉对象,都有思想和爱的寄托。

以上是笔者从事十多年教学和管理工作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还有许多欠缺之处愿各位凉山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共同把凉山教育事业向前推进。

上一篇:论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下一篇:恐怖食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