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评价结构,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时间:2022-06-04 09:27:48

改善评价结构,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在目标制订、课型设计、现代技术运用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

传统的教学评价首先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角,而且基本上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法和最终作业效果等这些较为显性的因素去寻找差异、分等排序,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和分等作用。再者,教师往往是以一个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作业,并几乎以此作为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单一而刻板的评价,忽略了学生作为评价者的身份,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同时也忽略了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识自我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要求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自己和学习能力及水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所谓多维性就是指评价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体现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多级性是指评价要注意纵向性,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具体教学的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等等。

一、评价的多维性

1.对学生作业评价标准应具备多维性,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用细腻、成熟、完整、华丽是美,粗犷、幼稚、残缺、朴实也是美的现代审美观去评价学生作业,促进他们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尊重学生程度差异,用儿童眼光去解读学生作业,优生提高标准,好中求异,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寻找进步点,发现闪光点。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艺术实践能力,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取得成功。

2.美术教育过程既是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又是其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美术教育结果中的学生隐性知识的累积和形成是美术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因而在美术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美术本身和美术以外的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评价,其中美术方面主要考察构图、色彩和创意,后者则强调对合作精神、学习态度和常规习惯等因素的关注。

二、评价的多级性

1.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评价别人对问题的回答、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寻找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是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长阶梯,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实现、目标达成都是极为必要的。

让“学生早一点地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就能早些体会到艺术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愉悦,还有对自我的信心、对艺术的兴趣和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而且,评价本身就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会评价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美术活动完成得更好,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学习质量,提高美术学习能力,真正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在综合评价中,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让学生学会从自己作品中寻找优点,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并鼓励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作品。这里可以具体地向学生列举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讲解,使学生明了比较好的作业好在哪里,不足的作业问题又在何处。即使是针对那些水平较差的作业,也应当使学生明了,虽然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但这里面记录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学习的过程,自己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和不足,这是自己以后进一步努力的基础,鼓励学生用文字将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在教育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即找出造成成败的真正原因。消极的归因通常是在失败时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容易产生“无力感”,容易灰心丧气,从而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积极的归因则是让学生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学会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成为成果评价的主体,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同教师一道成为共同评价的中心。我们的目标是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学习的成效;学生学会了方法也是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评价获得了感悟,同样也是重要的学习成效。因此,改善评价结构,让学生成为美术课上评价的主体,才是全面发展学生美术素养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评价 下一篇: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