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问题学生转化的关键

时间:2022-10-15 10:28:37

爱的奉献:问题学生转化的关键

摘 要: 每一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问题学生”的存在,转化这些学生,需要老师用爱资助。爱是责任,爱是平等和尊重,爱是理解和信任,爱是宽容和鼓励。

关键词: 爱 问题学生 转化方法

在每一个班级中,都存在有好学生和“坏”学生,好学生是所有老师都乐意教的,他们纪律性强,工作好做,认识错误快,改正及时;而“坏”学生却大多数是老师头疼的对象,他们成绩差,纪律差,懒惰,顽固,屡教不改……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问题学生。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学生问题多而放弃他们。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对前途的希望。”这些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多样化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这些花儿需要老师用爱的泉水进行浇灌。

一、爱是责任

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老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教师的态度为什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的意义。”

没有责任,就没有爱。老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就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任,而且是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公平公正,平等对待,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对待不同相貌,不同性别,不同智力,不同成绩,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籍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一视同仁。只注重培养学习优秀生,对他们满面春风,关怀备至;对后进生不管不问,甚至厌恶、歧视,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后进生也有他的优点,或是体育特别棒,或是画画特别好,或是劳动特别积极……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耐心引导,诚心帮助,使他们的未来变得美好,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二、爱是平等和尊重

问题学生一般成绩也较差。他们面对看不懂听不明的课程,还必须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课后又饱尝老师同学的冷眼,这叫他们如何“爱”学习?犯错误,写检查,受训斥,认错再犯错……教育手段完全是程序化的,这让学生如何感受被爱?没有爱的体会,又如何谈尊重?既感受不到老师的尊重,又不能尊重老师,厌学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只有尊重“问题学生”,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具有五大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温饱”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受尊重”与“自我实现”等。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温饱”和“安全”的需求,老师则应该给学生“爱与被爱”和“受尊重”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灵就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他的弦一起振动,产生共鸣,协奏成美妙的音乐。美国教育学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生包括问题学生,他们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理由。老师要蹲下来听,不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倾听孩子的理由,不要急于评判对错。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没有心理隔膜,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听其言。

三、爱是理解和信任

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应该是: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个学生都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不可否认,问题学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他们可怜的一点尊重、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身上,相信他们一定能够转化。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永远关注他们,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2007年,我教过一个学生叫黄天明,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他不守纪律不听课不做作业,爱欺负同学……种种劣迹,让老师不胜其苦,开学初我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地找他聊天,我发现他有很远大的理想――当老板,他认为成绩不好没有关系,他会比成绩好的哥哥更有出息,在他看来学习成绩好的人只会死读书,将来也是木头。原来是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害了他。找到了原因后,我便利用他想做老板的理想引导他做班长,学会管理他人,更管理自己,刚开始是状况连连,学生也怨声载道,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毛病改了不少,同学们也乐意接受他这个班长,他从一个调皮大王转变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究其原因,我想,是我给了这个孩子一份信任和理解,从而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着改进的动力。

四、爱是宽容和鼓励

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主要是他能悦纳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缺点长处,有针对性进行批评或鼓励。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生之所以成为学生是因为他还处在文化的无知时期和人格蒙昧时期,老师要对孩子的无知与蒙昧给予宽容和理解,把孩子的缺点刻在沙滩上,潮起潮落间便了无痕迹;把学生的优点刻在石头上,任凭风吹雨打永不消褪。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犹如人在黑暗中摸索,需要灯光的照耀,而老师的鼓励便是迷途中的孩子的一盏明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这些问题连连的学生只是一个孩子。老师,别吝啬你的宽容心,给他们一些鼓励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此刻的他们需要的不是老师的讽刺挖苦、指责批评,而是诚心的理解,用心的引导。陶行知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给孩子一些宽容,就会有收获――耐心等待后的一份惊喜。

“再没有爱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没有转化不了的问题学生,只要老师们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如果没有爱,任何的说服教育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惟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多给一点爱吧,对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

上一篇:论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中用益物权出资瑕疵的特殊... 下一篇:热心,爱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