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万物生发 疾病如影随形

时间:2022-06-04 05:50:54

春季万物生发 疾病如影随形

玫瑰色疹子 麻疹

莺飞草长、春风拂面,又到了春光明媚的季节,小宝宝们终于脱下了厚厚的冬装,可以让稚嫩的皮肤沐浴在温和的阳光下了。可是,就在这让人心情愉悦的季节,两岁的叮叮却突然发烧了,流鼻涕、打喷嚏,且全身还出现了一些小疹子,妈妈以为是白天带她外出时过敏和感冒了,按常规给她服用感冒药却没有效果,而且体温越烧越高。后经医生诊断为麻疹。叮叮妈就纳闷了:叮叮曾经是接种过疫苗的,可为何还是患上了麻疹呢?

黄燕:通常情况下,若按规定接种麻疹疫苗,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9%,叮叮之所以接种了疫苗还是患上了麻疹一方面可能是免疫不成功,另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按规定复种疫苗。因此,对于一些需打加强针的疫苗,家长一定要按时带孩子接种。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凡是从来没有患过麻疹、没有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的宝宝,一旦接触了麻疹病人,大约有90%的可能会患上麻疹。以前,麻疹最多见于6个月~5岁的宝宝,但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以及麻疹病毒的变异,现在大于15岁和小于8个月的婴儿发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甚至连两三个月大的宝宝也可能罹患麻疹。一般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出生后的6个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但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按规律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疫苗的时间过长,体内的抗体水平已经很低,则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能在6个月内得病。

典型的麻疹(多见于未接种或初免失败者)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一般在发烧的第3~4天,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皮疹,由发际到前额、从面部到颈部逐渐波及到躯干、四肢、手掌、脚心乃至全身。皮疹可以融合成片,看上去显得脏兮兮的。出疹子时,宝宝的体温和不适症状也随之达到极点。到恢复期时,皮疹颜色会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

除了典型麻疹外,还有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异型麻疹。轻型麻疹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因此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少、并发症少;重型麻疹有表现为高热、谵妄、抽搐者的中毒性麻疹,有伴循环衰竭者的休克性麻疹,有压之不退色者的出血性麻疹;异型麻疹常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因我国目前接种疫苗多为减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见。

因此,麻疹流行季节,当宝宝出现发烧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妈妈应当细心观察宝宝的口腔黏膜,如果在宝宝的口腔内,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发现直径约1毫米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就可能是麻疹的早期特征性表现。因麻疹常可合并肺炎,合并感染可达15%,因此,若怀疑孩子患上麻疹,应及时就医。

为了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少染疾病,家长平时也要懂得一些防病知识。为了让孩子远离麻疹,家长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接种疫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宝宝接种麻疹疫苗是保护宝宝免受麻疹困扰、降低麻疹发病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般在出生后8个月左右初种,18~24个月龄予以复种,2~7岁的儿童还应做好疫苗的补种工作。

二是切断传播。室内注意保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麻疹相对流行的季节,不要带宝宝到空气污浊、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玩耍。如果家中有确诊或疑似麻疹病人,应立即隔离。在麻疹盛行期间,暂时不要将宝宝送到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带宝宝外出时可戴上口罩,回家后应及时给宝宝更换衣服、洗手、洗脸。

“大脸”小军 流行性腮腺炎

10岁的小军一觉醒来“腮帮子”肿大了,且发热、诉全身疼痛,独自在家带他的爷爷奶奶听说潮湿的淤泥敷在脸颊两侧可以治疗,于是用布包了两块给他敷了两日,可是不仅没见好转,且脸两边是越肿越大。到医院医生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要马上入院治疗。

黄燕: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猪头疯”“对耳风”等,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侵犯口腔中的腮腺引发,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较多。发病主要集中在3~13岁儿童,主要以暴发形式发生。通常孩子患病一次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轻型患者可以自然痊愈,但因腮腺炎病毒可侵犯、卵巢、胰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对于有疼痛、腹痛或头痛明显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为了预防“流腮”,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保护易感人群。适龄儿童要及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二是一旦患“流腮”,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一直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三个星期的时间。被患者污染的饮食用具应煮沸消毒。此外,如发现周围有“流腮”病人,可进行疫苗应急接种。

红艳的疹子 猩红热

玲玲早上上幼儿园还好好的,可是晚上回家后却突然发起了高烧,还说嗓子疼、头疼,妈妈猜想可能是白天在幼儿园感冒了,给她吃了些退烧药。谁知第二天,妈妈却发现在玲玲的颈部和胸部出现了猩红色皮疹。妈妈赶紧把玲玲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妈妈急了:猩红热致不致命,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孩子怎么会患上这种病?

黄燕: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用“猩红”二字来形容皮疹的颜色,是说它比大红色浅、比橙色深。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患者或携带病菌者通过呼吸、打喷嚏、说话等产生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细菌,也可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传播,传染性较强,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临床上,急性高热、咽痛、杨梅舌、皮疹和疹退后的大片脱屑,均是猩红热的典型症状和体征。猩红热的具体表现为:潜伏期2~5天;起病急骤,持续高热,咽喉充血,扁桃体肿大,有脓性渗出,影响吞咽,口腔软颚黏膜肿胀,可见米粒大小的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猩红热黏膜内疹;在黏膜内疹发生后,皮肤开始出疹,其发疹顺序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直遍布全身,可见全身皮肤充血,且布满针头大小的猩红色斑疹,排列密集,融合成片,有痒感,用手指按压后,发红的皮肤变为黄白色,去压后再现红疹,严重者可有出血疹;皮肤皱褶部(如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可形成紫红色条索。虽然全身布满皮疹,但患者面部仅有充血和潮红而不出皮疹,口唇周围在潮红面色的对比下显得苍白,称为“环口苍白圈”;舌面充血,舌突起状似杨梅,称为“杨梅舌”,这也是猩红热特有的临床体征之一。

全身皮疹在病发后2天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逐渐消退,退疹也以出疹的先后顺序进行,先出先退,后出后退,经过3~4天逐渐退净。当全身皮疹出现后体温便开始下降,从发病开始大约1周左右,体温可逐渐降至正常;第二周开始脱皮,皮疹严重者脱皮较早,也较显著,多呈片状;在颈部及躯干部大多为糠屑样脱皮,手掌、足底、肢体部可呈片状脱皮,面部虽无皮疹但也出现糠屑粉样脱皮。脱皮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需要经历数天至数周不等。

猩红热并不可怕,但家长若发现孩子得了猩红热后,一定要及时带他到医院就医。且退疹后,家长仍应该听从医生的嘱咐继续用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咽部红肿消退才能停药。否则孩子体内残留的溶血性链球菌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由于链球菌种类繁多,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疫苗可以预防猩红热。因此,若要防止孩子染上猩红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平时的预防。一是加强个人和环境卫生,经常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场所;二是当幼儿园、学校发现猩红热病例后,确认学校作好消毒、隔离措施后再送孩子去;三是加强孩子的体格锻炼,保证全面均衡的营养等,增加对病菌的抵抗力。

烦人的“痘痘” 水痘

春天来了,幼儿园又开始组织户外活动了,生性活泼的文文和小朋友玩得可开心了。可是回家后没多久,文文就开始喊喉咙痛,接着还出现了皮疹。春天是过敏高发季,文文妈想肯定是过敏造成的,心想过一两天就好了。可是到了半夜文文直喊难受,且文文妈也发现他身上全是小水疱。她急忙将他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为水痘。

黄燕: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在儿童多引起水痘,成人多见带状疱疹。水痘常发生于2~6岁幼儿,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起病时,孩子出现低热、咽喉疼痛、厌食等现象。经过数小时至1天,皮肤上出现皮疹,也有的并不出现上述症状而直接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开始为粉红色针头大的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变为疱疹,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有的痂疹愈合后,在正常皮肤上又有新的皮疹出现,故在病程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除了幼儿外,婴儿、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也可能会感染水痘,而且,年龄越大,出水痘的症状就越重,发热温度高,出现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甚至还会引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此外,水痘对于孕妇也是很危险的,如果在孕早期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造成胎儿死亡;如果在孕中晚期患上水痘,可能会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出现指趾畸形、白内障及弱智等问题,而且大多在一两年内死亡;如果在产前患上水痘,可能会使宝宝患上严重的先天性水痘。因此,在水痘高发的季节,没患过水痘的人、孕妇或抵抗力较差的成年人要避免接触水痘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要过度劳累,一旦发现患有水痘就要及时就诊。

若发现孩子得了水痘,一定要注意隔离,在水痘都结痂前不应让其去幼儿园或上学。且水痘都是分批出现的,老水痘虽然结痂了,可新水痘刚冒出来。所以,一定要等所有水痘都结痂,不再有新的水痘冒出了,才可解除传染警报,返校上课。

接触过水痘患者也应隔离观察。被传染上水痘后,患者不会立即发病,一般要经过2~3周的潜伏期之后才会出现发热及咳嗽等症状,再过1~2天水痘便会出现。传染期一般从出疹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所以,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朋友,也应隔离观察2~3周。

预防水痘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种水痘疫苗,水痘疫苗属于减毒疫苗,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有些小朋友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反应,如出现发热或冒出几颗小水痘等。不过,这些症状一般都比较轻,3天左右症状就会消失。其次是平时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减少患病机会。

凶险的呕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乐乐今年8岁,正在上小学,头一天说不舒服,爷爷奶奶认为是感冒了,没在意,结果第2天突然出现急性发烧、呕吐、寒战,全身都是青色瘀斑。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在得知孩子没有流脑疫苗接种史时,怀疑是感染上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过医生的紧急治疗,乐乐总算脱离了危险。但医生对流脑后果的描述也让乐乐的爷爷奶奶心有余悸。

黄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发病率高,一般从每年1月份开始发病,三四月份是高峰期。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多、传播快,来势凶猛,病死率高,危害性大。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起病急骤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流脑病菌存在于鼻咽腔分泌物中,通过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免疫力弱,病菌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繁殖形成败血症,进一步随血流侵犯脑组织和脊髓外的被膜,引发脑脊髓膜炎。这种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流脑一般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患者主要是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发热、头痛、呕吐是流脑三大主要症状。婴儿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伴有高热、拒食、烦躁、哭闹不安等;暴发型流脑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严重后果。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由于流脑临床类型较多,有些病人最初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不容易引起重视,因此,在该病流行期间,如果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流脑虽是儿童易患的传染病,但近几年,老年人也会患此病。老年人流脑年龄多为60~65岁,女性多于男性,农村发病高于城市。从症状上看,多数老年患者发病较慢,早期症状很轻,无特异性,常见的有咽痛、头痛、头昏、轻咳、食欲减退、低热等。

老年人流脑常被当成一般“上感”而得不到重视。有的自行吃点治感冒的药,或者让医生开点解热镇痛的药。有的老年流脑来势凶猛,病人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意识障碍、脉搏缓慢等表现;也有的不时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果这种病人平时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则常被误认为是发生了“中风”。 且老年人流脑患者身上的瘀点或瘀斑不像儿童那样典型。瘀斑数目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等。瘀斑小,一般分布在躯干、臀部或下肢。因老年人皮肤老化,多长有老年斑及针尖或绿豆大小的红色血管痣,如不细心观察,则很容易被忽视。

预防流脑的首要措施是接种疫苗,与流脑密切接触者可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或利福平预防用药;其次是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新鲜,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三是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四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春季还是过敏性疾病、流感、精神疾病等的高发季节,因此,我们在欣赏春天美景的同时,也别忘了加强锻炼,强身健体,远离疾病。

上一篇:“秦”的对手 下一篇:别随便进美国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