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力的驰骋

时间:2022-06-04 07:49:50

主持语:

吴耀东是一位着重于形式与视觉探索的青年艺术家,他的作品传递的是一种与生命有关的思考,他把中国画特有的水墨韵味融入到不同的材质上,演化出一种极具意味的画面。让人想到老墙上的蔓,可以自由的生长。对绘画性的探索,对创作过程的迷恋,可以说是他作品的主要特点。

采访时间:2012年9月18日

采访地点:吴耀东工作室

受访人:吴耀东

采访人:皮 皮

2011年吴耀东怀揣着他的艺术梦想来到了北京。像很多追梦的80后艺术家一样,他坚持着、拼搏着、快乐着,谱写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很有幸,我今天成为了他的听众,听他漫谈艺术的自由成长。

SHMJ:你201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你觉得学院教育对你的影响大吗?

吴耀东:很巧的是,我所处的综合绘画系是一个非常具有实验性的科系。老师鼓励我们发现自己,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东西。在我们的教学里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点野蛮生长的状态。我们系涉及了大量艺术创作的方式,影像、装置我都非常喜欢;但我依然选择静静的拿着我的画笔,一笔一笔的体会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状态。当然,学校给了我宽松的创作环境和良好的价值体系,是我能够不断延续我的创作的重要前提。

SHMJ:你的作品造型很自由,画法很率性,画面充盈着一种气息,很值得让人玩味。

吴耀东:谢谢你的肯定。但我没有对自己的作品做过系统的评判,或者说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SHMJ:你对自己的创作是怎样定位。在创作之前肯定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设定吧?

吴耀东:我没有给自己一个很明确的定位。因为我的绘画过程有点像是在作茧:就是不断的去体会对象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将这些信息都吸收,不断的充裕自己的感受力;直到自己可以完整的编织自己理解的的感受(或者叫思想),也就是形成了自己的茧。这会是什么样的茧我也不知道。当我将茧撑破时,是化蝶还是死亡也未知……哈哈。

SHMJ:目前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甚至是年轻艺术家都在反思、关注传统文化,你怎么看待这种艺术倾向?

吴耀东:这是个很好的事。我们应该回到自己的文化本身去思考,让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延续,有发展。这不单单是文化发展使命的问题。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早已把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和共鸣感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扎根本土是优势。但一味的崇拜和一杆子打倒都是不可取的。一味的崇拜和强调历史文化的高度,会让我们失去自信,失去创造力。过去的终归是历史,我们要面对的是未来。

SHMJ:艺术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文化的创新需要画家立足于本土文化,提取本土文化的精华。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寻找新的可能性。

吴耀东:不论是哪种可能性,首先都应该是艺术家生命的体验和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太需要“真”的东西了!

SHMJ:我很难把你的艺术归为哪个学术类别,好像你总是游走在那些概念的边缘。

吴耀东:我的确不太喜欢有标签,但还是会有的。就像党派分别。哪个党都不是的,还要叫无党派人士,好像也是个党派。哈哈,绘画最好玩的不是说教,是感受力的探索,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有点像谈恋爱。如果非要用文字解释什么是恋爱,好像就是两性关系。这个答案明显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的画基本是随心所致,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或者主题。文字能解决的事就不需要麻烦绘画了嘛。

SHMJ:你希望你的艺术最终传达的观念是什么?

吴耀东:我希望传达出的不是观念。是一种共鸣,来自于感受力的共鸣。这种感受力使我们对熟悉的事物有了新的观看方式和理解方式。

SHMJ:很多人认为传统和当代、东方和西方实现艺术的融合本来就是无法成真的悖论。你是怎么看的?

吴耀东:所谓“融合”其实是个时间问题。西方的绘画方式在本土的出现时间是比较短的,对于大众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这需要时间来接纳。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自信心缺失,使我们将西方文明对立起来,不断的强调东西方文明的不同。当我们不断强调“西方艺术”的时候,我们就不具备足够包容的心态将东西方艺术融合统一。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不再陌生、也不再强调不同,自然就融合了。

SHMJ:你的艺术我能读到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感受到你源自西方艺术的影响。你是如何平衡的?

吴耀东:一开始的时候提到综合绘画系和我的关系。综合绘画是有画种科目区分,但没有区别对待。所以我没有画种,创作方式的限定。脑海里只有如何去实现。当我一视同仁时就不必考虑如何平衡了。

SHMJ:你从传统艺术里吸取了什么?从西方艺术里你又得益什么?

吴耀东:说到“得益”,西方的艺术比较讲究逻辑,有比较强烈的节奏。东方的艺术比较虚幻,意境深远。一边是生命的真实,一边是对生命更高的向往。两者相得益彰,都让我受益匪浅。

SHMJ:我知道你除了创作,还时常参与一些艺术策展等方面的活动,这样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和你的艺术创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吴耀东: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处理不好这个关系。而且向公司提出了辞职。好在顾振清老师帮我,给我很大的帮助,引导我正面应对困境,调整心态。人要两条腿走路,将两个事情都做好,各有收获,慢慢沉淀,才是艺术或者为人的正道。现在的状态就是有序的生活,有节奏的工作、画画,有未来,有步伐。

SHMJ:综合水墨的创作在当代艺术大的范畴里,目前还是比较边缘的。但你仍然坚持这种创作方式,为什么?

吴耀东:我用这样的方式创作,仅仅是结合材料本身的特点。这些材料结合在一块可以较好的“相处”。它们之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正和我意。

SHMJ:你的画对于材料有什么特殊要求吗?

吴耀东:我大部分的作品是纸上的,对纸的色泽、柔韧性、纹理、吸水性软硬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我需要考虑水墨在纸上行走的状态,还有炭笔留下线条的形状。这直接关系到画面的第一感觉。

SHMJ:我看你的作品尺幅都不大,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吴耀东:是的,我作品都不大,我喜欢一气呵成的状态,这样的作品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但是因为工作等原因,时间较为琐碎,所有我只好控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作品。

SHMJ:毕业后来到北京,你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这期间有没有什么困惑和压力?

吴耀东:有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坚定了走艺术这条路。大学的时候我很坚定自己学艺术的选择,但是毕业时让我彷徨和担忧。来到北京的我就像池塘里跑出来的鱼,很自由也很艰难;但是有理想,有未来,很好玩。所有我很快的将画画调整到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是可持续的道路。

SHMJ:我知道你现在在协助顾振清老师做一些工作,主要是哪方面的事呢?这些经历对你意味着什么?

吴耀东:哈哈,顾老师一直把我当螺丝钉,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拧。在荔空间我接触了很多艺术家,认识很多的前辈和朋友。比如最近做《慢活》展览时,和像郭工、邵译农、张羽这些老师们有很多交流探讨,受益匪浅。这样的交流和学习让我更加成熟。在荔空间的工作让我进入了后大学时代。

SHMJ:你目前是一位职业艺术家,那么你是怎么认识你的创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的?

吴耀东:我很乐意看到市场对我的接纳。我不排斥市场也不会迎合市场。艺术需要分享,分享在交换的前提下才有公平。市场作为一个交换平台应该是客观而独立的。而作品和观众之间就像朋友,需要认同,需要共鸣。艺术家的创作不能以市场为导向。

SHMJ:你自己更倾向于哪种介入市场方式?

吴耀东:我觉得的方式还是比较好的,艺术家不用跟市场有太多纠葛。这样的心态创作比较纯粹。

SHMJ:我觉得现在的市场有很好的契机,80后的艺术家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都在崭露头角,我很好看你的艺术和为人,很高兴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耀东:谢谢!

1984年 出生于福建漳州

2011年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

展览及获奖:

2012年 雷励中国慈善拍卖

2012年 亚洲艺术博览会

2011全 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2011年 上海新星星艺术节

2011年 天津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

2010年 《荒凉》在嘉德四季拍卖成功

2011年 获得天津市青年艺术节作品展一等奖

2008年 《远方》获得温莎牛顿三等奖

上一篇:从革命到生命 下一篇:取之于外?发自于内?形成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