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体系与贸易发展战略

时间:2022-06-04 03:16:22

浅析国际体系与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得全球相互依赖性提高,发展中国家不断融入国际体系,调整经贸发展战略,争取话语权与利益。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对抗与妥协。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建设,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国际体系;贸易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19-02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一国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封闭经济下,发展中国家往往选择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此时,他们对国际贸易体制的态度是游离、抵制和对抗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以及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发展需要,逐渐倾向于出口导向的开放经济,不断融入国际贸易体制,并开始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并妥协。当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不得不面临发展中国家的压力,通过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形成一定程度的妥协,对抗与妥协相互交织。

一、第一阶段:哈瓦那时期

第三世界国家多为殖民地,要求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即摆脱经济控制,因此,选择进口替代战略[许多产品自给自足,通过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来扶植幼稚产业,但出口正常。]这符合幼稚产业论的理论假说,即产业周期理论,产业的发展经历从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期―衰退期的过程。当产业处于幼稚期时,需要贸易保护和政府扶植,这个理论来源于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之后的一个实践。当幼稚产业成熟后,即获得了比较优势后,便开始追求自由贸易。因为这个时候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内工业获得了比较优势,便鼓励出口,获取外汇盈余,积累国家财富。

哈瓦那中,发展中国家要求贸易保护幼稚产业的权力,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就农业和原材料进行谈判,发达国家要求对工业制成品进行谈判,两者间最初的矛盾出现,出现了哈瓦那向GATT(关贸总协定)的过渡。GATT[ GATT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贸易体系,因为存在冷战的背景,所以美国急于完成GATT谈判,一方面有利于欧洲复兴计划,另一方面可以在经济上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谋求和苏联对抗时的优势地位。]最初并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也没有争取。GATT的失败将发展中国家又引向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

进口替代扶植了一些工业,但是往往以较高的价格,这些新兴工业通常都不是很有效,且成本较高,不具有竞争力。由于国内市场较小,地区一体化的不成功,以及国外企业的竞争,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规模。进口替代的工业规划可能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农业中的投资有限,工业崛起的时候,农业的实际收入下降,工业与农业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城市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的新型工业并不能吸收那么多的劳动力,导致失业、贫富差距更大。

发达国家在GATT中获得了贸易优势,同时又实施贸易保护,提高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的关税,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下降。数据显示,南方国家所占的世界市场份额从1950年的31.6%降到1960年的21.4%,同时,发达国家从60.4%上升到66.8%,社会主义国家从8.0%上升到11.8%[ 数据来源:IMF]。

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团结起来,创立机制与发达国家对抗。发展中国家要求权益,苏联提议召开国际会议,在GATT之外成立一个贸易组织,这些压力造成了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定程度的妥协。从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联合起来争取国际贸易权利,要求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比如联合国贸发会议,77国集团等,但是因为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程度以及与发达国家关系的不同等因素,发展中国家没法形成团结一致的行动与政策。另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配额制和非关税壁垒仍然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不过在这一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普惠制,即市场准入的优惠条件,但是普惠制却一直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争论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斗争与妥协并存。总的结果:发展中国家更失望,且对国际贸易体制更有敌意。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在这一阶段,南方国家开始利用对于商品的控制权来和发达国家进行讨价还价。原因如下:第一,60年代到70年代初,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同时发达国家成本提高,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原材料进口提高。第二,发达国家对于通胀和汇率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对商品的投机活动,虚拟地抬高了需求和价格,导致供应短缺。第三,石油危机。以上三个原因体现了发达国家对于原材料供应的脆弱性,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得威胁发达国家的工具,并且利用这些工具威胁发达国家重构国际经济体系,要求发达国家单方面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施普惠制计划等。同时,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原材料进口的脆弱性谋求改变既有的经济秩序,确实依赖于南方国家自身的团结。但是,南方国家自身具有多样性,使这种团结机制无法达成。

由于北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联系的加深,以及对于石油的需求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同意就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谈判。但是到了70年代末,由于新技术以及替代性材料的应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利益分化等,发达国家对于原材料的脆弱性降低,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不足,所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利用原材料谋求新秩序的企图失败。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下降,1980年到1986年,发展中国家非石油的贸易产品价格下降了24%,1986年到1988年价格有所回升14%,1989年到1993年又下降16.6%,对采取不同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影响。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质是保持实际汇率、降低出口部门的进口壁垒、消除出口的障碍。首先,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从而推动国际贸易流量的发展变化。第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交易成本。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市场与政府进行交易都是没有成本的。但是,交易成本确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对出口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推动规模经济发展,降低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增长。首先,一国对外经济政策可以影响本国的厂商规模。一国可以通过出口补贴来扩大本国厂商的国际市场份额,从而扩大本国厂商的规模,并促进出口企业的规模经济发展。其次,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战略的差异,引起国家间竞争优势的差异,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再次,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往往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交织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结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往往随着该国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实现了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双重改变。如韩国和台湾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工业化跃进,都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出口导向战略使新兴工业体的出口激增,其工业制成品大量地流入发达国家(OECD制成品出口中,四小龙所占的份额从1964年的1.3%增加到2000年的5.6%),因此,形成了美国对新兴工业体的压力,取消对他们的普惠制,并且要求他们货币升值,同时向美国开放国内市场。

新兴工业体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逐渐成为南北贸易关系当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其消费能力增加,因此,从发达国家的进口能力也增加(从1973到2000年,发达国家出口商品总额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从17%增加到28%;2000年,美国出口商品中43.8%进入发展中国家,1973年为29%,1980年为37%)。但是80年代拉丁美洲的债务危机导致了美国出口的锐减。

四、第四与第五阶段:乌拉圭回合谈判时期及地区一体化时期

由于发展战略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双方争执的重点在于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实施国内市场的自由改革,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稳定世界经济,增加进口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以繁荣世界经济。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从对抗开始转向实用主义。随着对抗战略的失败,发展中国家将注意力转向GATT。由于发达国家的压力,所以发展中国家希望在新一轮的GATT谈判中,将农业问题与发达国家希望谈判的“新问题”(如:服务、知识产权、投资)共同纳入谈判议程。

这时,美国却强调要改革GATT的规则和议程,并且实行单边措施(特别310法案:他可以对他认为是倾销的行为进行制裁,不通过GATT),同时新型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成功也是促进新一轮多边谈判的一个动因。发达国家要求新兴经济体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改革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现自由贸易。发展中国家对于GATT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们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入GATT的谈判,将无法获得时代的利益,需要改变这种南北对抗当中的立场。原因:第一,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越来越依赖于贸易增长,因此,他们意识到了过去游离于贸易体系之外的失败,而借鉴NICs的经验,开始融入GATT并改变其发展战略。第二,因为发达国家更多地使用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需要通过GATT的规则来消除这些非关税壁垒。第三,地区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保护。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双方争执的焦点:发展中国家强调在旧的议题方面继续谈判,而发达国家则威胁不参加本轮谈判,来消除发展中国家的强硬要求。发展中国家大量加入GATT和WTO,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特点:第一,不同发展程度的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目标不同,第二,乌拉圭回合谈判出现了多边谈判的集团化,第三,发展中国家在GATT框架下其目标发生了改变和妥协,主要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将农业和纺织品问题带入GATT的规则、加强针对“灰色地区”的保护性措施和规则,消除非关税壁垒,第四,通过加强GATT的规则限制,限制发达国家运用国内贸易法来对抗GATT规则,改革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并且加强GATT的监管和强制实施。乌拉圭回合谈判在农产品问题上取得进展,虽然大部分发达国家未能实现其承诺。在这一回合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参加谈判,并且在市场准入的目标上取得巨大成就。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进口替代以及南北对抗无益于发展,应当融入贸易体系,利用贸易规则,反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获取权利。

在第五阶段,地区一体化时期,发展中国家利用地区一体化扩大出口,提高竞争力,以应对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所无法实现的目标,并且应对多边谈判的集团化。例如,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等。

五、结论

GATT转变为WTO,凡是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合理要求仍被发达国家所忽视和回避。发展中国家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确实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距离期望却远远不够。发展中国家虽然融入了国际贸易体系,改变了发展战略,但是在国际产业分工链中,却被逐渐的边缘化,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其所获取的收益有限。并且产业结构逐渐固化,所以在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同时,应当提高本国的教育质量,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战略。2009年金融危机,发端于发达国家,却殃及世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更是深受其害,对于全球化的两面性应当予以重视,不能放弃改革现有贸易体制的要求,应当要求现有体制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使其更好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团结,协调立场,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12).

[2] 黄梅波,熊爱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困境与出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6).

[3] “东盟贸易发展动态(1990~2007)全球性和区域性”[J].国际经贸探索,第24卷第11期.

上一篇:虚拟现实营销的正确打开方式 下一篇:想象训练在手枪速射1分钟准备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