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补政策下农户经营绩效及农户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03 10:58:17

农补政策下农户经营绩效及农户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摘 要:针对农业补贴中存在的不足,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卷,深入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4个乡镇9个村120户农户,在粮食补贴背景下对农民经营绩效及对粮食补贴满意度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120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农补政策;满意度;农户;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71-03

引言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阶段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实行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为代表的多项补贴政策。这些措施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相结合的补贴政策体系,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本研究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从农户行为(微观)视角来探讨种粮农户经营绩效的问题,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并从理论上阐述和揭示影响种粮农户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政策因素对农户经营行为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也从实证上对农户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回答提高农户经营行为的选择问题,为政府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域及样本概况

绥化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今年在绥化范围内重点打造20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170个。加强同黑龙江农垦总局绥化分局合作,推广局市合作、场县合作,推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今年粮食生产的农机化率将达80%以上,农机跨区作业面积300万亩,深松整地面积将超过800万亩。全市的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组织今年发展到500家,规模经营面积达1000万亩,实现集中连片、统一施肥、统防统治、统播分管、统一收获,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

资料来源:

选取了绥化市望奎县下属的四个乡,在四个乡中随机抽取了9个行政村对其进行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对回收的100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整理得出。问卷由3部分组成,共41项问题。

表1 样本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有效问卷整理得到

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家庭人口规模3人/户,其中,户均劳动力个数为2人,非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33.3%。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4岁,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小学以下偏多,农户家庭平均纯收入为7 000元。

表2 样本农户特征分析

二、农补政策下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农户生产经营投入分析

1.土地投入情况与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2011年与2010年农户种植面积的比较,我们发现:37%的农民选择了保持自己的种植面积不变,35%的农民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28%的农民减少自己的种植面积。

调查得知,扩大种植面积的原因主要包括粮食价格的上涨、国储收购政策增强信心、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等。减少种植面积的原因主要包括种粮收益低、农业补贴少、粮价不稳定、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30%的大户认为,当前粮食生产最担心的是粮食价格下跌,34%的大户最担心生产资料上涨过快,另有10%的大户认为补贴政策过少。

2.生产技术的投入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机耕机收所占的种植比例50%的农户占了13%,机耕机收所占种植比例51%—89%的农户占了26%,机耕机收占种植面积90%以上的农户为61%。由此可见,农民在耕种和收割的过程中,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只有20%的农民农机具完全自给,13%的农民农机具部分自给,57%的农民完全租用农机具,仅有10%的农民参加了农机合作社。

3.农户劳动力投入情况

根据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绥化样本区种粮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大量适龄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和小孩成为农村留守人口的主体,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成为种地主力军。现在当地种田的农民80%的年龄在48—70岁之间,这些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科学种田的能力。

4.农户基本资本投入情况

(1)固定资本投入情况

调查表明,研究区域户均固定资本投入金额为480元,其中,户均农用机械的使用费高达440元,占固定资本总投入的比例达到90%,而传统农具的投入金额仅为39元,占固定资本总投入的比例不足20%。由此看出,农民固定资本投入主要用于农业机械。

(2)流动资本投入情况

农户流动资本投入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种子费用等。调查表明,农户平均每年在耕地上所投入的流动资本金额为1 600元,其中,户均化肥投入金额为988元,占流动资本总投入的58%;户均农药投入金额为298元,占流动资本总投入的比例为28%。由此看出,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是流动资本投入的最重要的两部分。

(二)农业补贴对样本农户产出的影响分析

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是人均农业补贴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人均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现实影响,人均农业补贴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大;第二是人均农业补贴增长速度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反映人均农业补贴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趋势,当农业补贴增长速率大于农民收入增长速率时,农业补贴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

(三)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效果评价

通过对所做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面积的选择的影响效果非常明显。如果没有粮食补贴政策,22%的农户认为影响非常大,28%的农户认为影响比较大,15%的农户认为影响一般,只有45%的农民认为没有影响。在农业补贴对农户择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只有42%的农户认为如果没有粮食补贴,肯定不会选择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者非农就业。

三、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满意度的评价

(一)农民对农业补贴政策的了解程度

我国的种粮扶持补贴政策已达5种之多,包括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根据对农户的实际走访,我们了解到24%的农民了解农业补贴标准,26%的农民不了解农业补贴标准,50%的农民不太了解农业补贴标准。在被调查的100户种粮农户中,对上述5项政策了解的农户24户,占24%,其中还有50户都不太了解。

(二)农民对农业政策的满意度

图1

由图1可知,在被调查的100户种粮农户中,对目前种粮直接补贴标准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为37户,占88%;不满意的为12户,占12%。但进一步问及如果没有粮食补贴,您家种植粮食的面积时,选择没有影响的为79户,占总数的79%。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是满意的。在对国家实施的玉米收购价格标准方面,50%以上的农民是满意的。在对目前农机具补贴政策的评价方面,27%的农民对这项政策的实施不满意。

(三)农民对农业政策的效果评价

图2

由图2可知,对国家在宏观调控农资价格方面的工作成效,有46%的农民很不满意。尤其是进入春耕生产后,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过高的农资价格给农民带来巨大压力。尽管国家在惠农政策中,已付出很大努力,但是比起涨速过高的农资价格,惠农政策收效甚微。

四、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村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紧缺不仅仅体现为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的紧缺(如被调查的样本中平均每户只有3个劳动力),而且还表现为农村青壮年及高素质劳动力的紧缺。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户主年龄在46岁以上的占62.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7.3%。解决此问题,一方面,要重视城镇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抓紧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稳定和提高粮食价格

一要充分认识到粮食价格在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把粮食价格视同为一般的商品价格。二要改革中国的粮食以及整个农产品的贸易体制,使其不能够成为个别企业的牟利体制,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促进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机制。三要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四要增加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和限制粮食的其它用途。五要鼓励支持对粮食的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三)农机具综合补贴要落到实处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常态和动态监管。设立农机购置补贴领导小组,调整农机购置补贴职能分工,将管钱与管事分离,建立省级补贴政策实施与监管相互独立的运行机制。在补贴对象申报确认环节,采取了抽签或摇号的方式,或与纠风工作相结合,在机具核实、机具监督管理等方法,通过严把机具转移过户关,防止机具未满两年进行转卖。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进一步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四)合理规范农业补贴的方式

目前普遍实行的粮食补贴方式主要有3类:以出售商品粮数量计算、以承包地计税面积计算和以播种面积计算。被调查的大户中,30%的大户认为以播种面积计算的方式更合理,55%认为以出售商品粮数量计算的方式更合理,15%的大户认为以承包地计税面积计算的方式更合理。所以,应该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以出售商品粮数量计算的方式更合理。

参考文献:

[1] 谢凤杰,谭砚文.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鲁礼新.农业补贴的效果及其理论背景分析[J].甘肃农业,2006,(7).

[3] 刘小春,翁贞林,朱红根.江西种粮农户的粮食补贴政策认知特征与生产经营行为的调研分析[J].商业研究,2008,(11).

[4] 翁贞林,等.江西种稻大户对粮食补贴的政策认知、行为意愿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5] 高峰,罗毅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2).

上一篇:对企业并购风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中国可持续能源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