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现代化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03 10:41:18

河南农业现代化中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讨

摘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于河南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三化”的协调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又具有基础地位。河南省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农业基础薄弱,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矛盾突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河南;农业现代化;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71-02

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又直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科技现代化、设施现代化、经营现代化、消费现代化等,其各环节离开金融的支持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因此探讨河南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具体十分迫切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1964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文中,舒尔茨驳斥了两种长期流行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一种是认为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另一种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并提出应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观点。1954年,中国正式提出农业现代化以来,学者们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要有三种论点:工业化论、转化论和综合论。工业化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因此,农业现代化被概括为“四化”: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转化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把传统农业改造或转变为现代农业;综合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手段,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其直接体现则是诸如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工厂化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可表达为: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河南农业现代化中农村金融供求矛盾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全过程的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包括农业设施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化、农民转移、科技水平提高、质量监控等的金融需求。没有金融服务的有效支持,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中金融需求呈现出多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投融资渠道需求、保险金融需求和其他中间业务的需求等。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中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供求存在巨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1.需求总量扩大化与信贷供给缩小化的矛盾。首先,农户在由简单再生产向规模化扩大再生产转变,生产领域从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向种、养、加工和商品流通等农村二三产业拓展,以及生产经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大的过程中,资金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其次,为使农业生产构成要素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但农村金融供给量并没有相应增加,这使得双方矛盾更加突出。另外,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资金供给效率取决于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近年来,储蓄转化投资能力不足严重限制河南农村金融供给增长空间,农村资金流向大中城市,农村可用资金数量越来越少,资金供求矛盾加剧。自2000 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存、贷款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县域贷款比重下降得更快,大量存贷款差额通过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转化为城市工商业资金。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由于其体制、机制、结算渠道等因素制约,难以有效组织资金满足农村金融的需要。

2.需求主体多元化与农贷主体单一化的矛盾。目前,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主体种类很多,既有普通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和养殖大户、乡镇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也有从事商品流通的个体户、农村经济组织等等。农村信贷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从正规金融机构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在农村的经营机构及部分县支行,导致一部分地区、县以下只有农信社,能够真正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需求主体多元和农贷主体单一的矛盾的突出。

3.信贷需求多样化与贷款品种单一化的矛盾。在贷款时间上,农户借贷需求与工商业贷款有很大不同。农户贷款的期限普遍比较长,如养殖业一般需要一至三年,林果业一般需要三至五年,储运业和农产品加工则需要一至四年才能产生效益。在借贷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期限是不定的,就是农户在计划一笔借贷时,没有考虑偿还期限的长短。这种贷款地不断向后延期,主要取决于借款者的偿付能力,这类贷款交易一般存在于亲戚当中。如在2011年前8 个月,由商丘市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全部是短期贷款,平均期限6 个月以内,甚至部分农村信用社为多收利息,缩短贷款期限,造成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与贷款期限不匹配,这一矛盾又被加剧。

4.借贷金额多样化与贷款金额小额化的矛盾。据对523 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民典型调查,需求金额在1000 元以下的有26 户;需求金额在1 000元~5 000 元之间的有219 户;需求金额在5 000元~10 000 元之间的有123户,需求金额在10 000 元以上的有142 户,信贷需求整体呈多样化趋势。但农村信贷主体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向呈现小额化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推行,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上一篇:整体增长趋缓 下滑走势明显 下一篇:经济资本控制下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策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