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哪得妙手成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时间:2022-06-03 09:52:0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正的活水来。”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丰富并汲取这一源头活水并为己所用呢?

一、以读引写,积淀“源头活水”

阅读和写作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相辅相成。课标在评价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读是知识的积累,是写的前提,只有拓宽“读”的面,增加“读”的量,才能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便开始注重学生的经典诵读。每周一的早读时间,让学生把积累的近百首古诗复习一遍,听着那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朗朗书声,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平日上学,孩子的书包里总会装有一两本课外书,利用中午早到校时间在教室里静静阅读,并做好读书摘录与交流。每天黑板上都会写着学生自己推荐的好句佳段。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积淀得到了强化,“厚积”而“薄发”,写作又有何困难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读书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手法,我常常这样做:学完《鲸》《松鼠》这组说明文后,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及内容;学完《颐和园》后,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游记;《草原》一文,让学生巩固情景交融的写法;《草船借箭》又让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文章大意,借鉴写作思路。长此以往,学生写作文时就能思路清晰,行文流畅。

二、身临其境,触摸“源头活水”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就像个大舞台,只有让学生走进舞台,扮演其中的角色,习作才能有真情的流露。

1.大自然中触摸“源头”

只有亲眼所见,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叙之有情。一年四季,大自然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春天,带着学生到校园里走走,闻闻带着花香、清新的空气,看看那嫩芽初绽的千姿百态的植物,嗅嗅那泥土的气息,在大好的春光里,引导学生“见景生情”。夏天,骄阳似火,一声声蝉鸣、一阵阵雷雨、一道道彩虹、一颗颗繁星,无不刺激着我们的感官。秋天,和孩子们一起听风吹过树梢的声音,看树叶从树上落下的样子,观察捡回的树叶的叶脉,想象、秋叶带给我们的消息。冬天,在寒风中,在雪地上,和学生一起体验别样的情趣与滋味。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徜徉体验,观察积累,就形成了乐写、愿写的写作习惯。

2.活动中创造“源头”

作文不应当是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因此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班队课,就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践的机会。把这些愉快而幸福的经历诉之于笔下,不就是一篇篇精彩的作文吗?

快放寒假了,我们这儿过年有吃汤圆的传统,可很多学生都是直接从超市里买速冻的,何不利用这个契机,来一次别开生面的包汤圆大赛?我和同学们一说,大家兴致高涨,纷纷响应。周末我就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和家长一起包汤圆。要求从和面、弄馅、捏皮、揉汤圆到煮汤圆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亲自参与,还要留心观察自己和父母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班队课上大家再来大展身手,一决高下。班队课的比赛结束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眉飞色舞地讲着活动中那一件件趣事,有的甚至立即动笔写了起来。这样的班队课真是一举数得。

一次春游、一次校园吉尼斯、一次班级合唱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拍摄下一个个精彩镜头,用他们稚嫩的手定格下永恒的瞬间。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去捕捉、品味,处处都有精彩。

3.社会热点中关注“源头”

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对学生予以恰当地引导。如:5・12四川地震后,当晚我就让学生去留心观看电视、网络新闻,记录下重要信息;云贵地区特大旱情发生后,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还一起畅谈对水资源的保护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随听随记的好习惯,还会更主动地去关心国家大事。这样何愁源头不活?

三、精彩文本,挖掘“源头活水”

很多学生对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在实际的写作中往往不会迁移运用,这正因为他们缺乏深刻理解或没有及时实践。我们不妨返璞归真,从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

1.片段仿写,直饮“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读书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路,借鉴其表达手法,我常常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

如学完《鸟的天堂》篇课文后,我让学生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校园的花坛;走近《白鹅》,运用对比鹅明贬暗褒的写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欣赏《开国大典》后,学习点、面、点的方法写学校的升旗仪式……这种有意识地仿写,把课文学习与写作有机结合,以文本引路,降低了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2.续编想象,丰富“活水”

一篇篇精彩的课文,往往是音有余而意未尽。教师可以抓住空白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进行习作。学习《刷子李》一课时,我让学生站在曹小三的角度进行心理描写的想象练笔:(1)当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________ 。(2)当小三在师傅裤子上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_______。(3)当小三明白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____________。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已经深深吸引了学生,这适时地练笔能令学生从侧面对刷子李高超的技艺深感敬佩。

3.课本剧表演,加工“活水”

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教材中有很多以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课文,像《小英雄雨来》《渔夫的故事》《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把这些课文进行艺术加工,改编成课本剧,学生在编编排排、读读背背,说说笑笑的氛围中,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期间酸甜苦辣又将成为学生笔下的饕餮大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要我们讲究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小学)

上一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下一篇:以远程教育网为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