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分析

时间:2022-06-03 09:38:02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西方国家普遍重视的一种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008年底开始,沪深两市对各上市公司提出了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究竟履行哪些方面的社会责任才是适合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是否又会引起其财务绩效的变化。这是企业关心的重点,而仅仅理论上的推导难以产生充足的说服力。就此问题,本文以上证180公司为样本,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企业社会责任之父”Bowen(1953)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后,西方学者对于社会责任的界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Carroll(1979),其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者组成。至20世纪8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转向关注社会人的因素,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占据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主导。该理论强调企业应对所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就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传统以股东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决裂,而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问题就演变成了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问题(温素彬,2008)。

国外学者Liweian(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公众与社区等,而Starick(1993)提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物和后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

鉴于我国现行财务核算下财务绩效已包含股东责任,及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对消费者和环境因素量化的缺失,本文研究的社会责任包括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及公益事业五个维度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综述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学术界争鸣不断,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正相关、负相关以及无固定关系。根据张剑(2009)对国外20世纪90年代文献的统计发现,28篇文献中正相关18篇,负相关3篇,无固定关系占7篇。

而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以理论探讨为主,如颜剩勇、刘庆华(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存在“确定的正相关”;赵晓东等(2006)也认为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正相关性。在实证研究方面,徐光华(2007)、任力(2009)认为两者之间正相关。温素彬(2008)、李正(2006)则认为大多数企业社会责任变量对当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为负,但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正向作用。

从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性的探讨虽有助于厘清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脉络关系,但缺乏实证证据的说服力;实证性的研究虽作出了对两者关系的定性判断,但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其一,数据多来源于2008年之前,在2008年沪深两市对其上市公司提出披露社会责任要求之后,两者关系是否发生新的变化,仍是未知;其二,上述研究结论都是基于两者相关性的最终判定结论,对于社会责任各个构成部分对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未作说明。基于此,本文采集了2008年至2009年占沪市市值60%以上的上证180指数构成股票数据,对其社会责任的各个构成部分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细化研究,以期能在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寻求平衡点,使财务绩效最大化得以实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具体内容如下:

(1)政府。政府以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间接性的政府引导行为和直接性的政府强制行为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而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有助于得到政府的信任与支持,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2)债权人。作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为企业发展运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债权人社会责任实施,确保如约还本付息,提升企业信用等级,有助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员工。企业对于员工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薪金福利水平上,还应体现在对于员工培训、晋升、工作环境等因素的人文关怀。对于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主动性。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4)供应商。企业对于供应商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使企业减少交易摩擦,有利于获得稳定材料与半成品等,获得与上游供应商的共赢。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5)公益。企业对于社会公益责任的承担,有助于企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感,进而有利于企业产品的推广与宣传。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 具体内容如下:

(1)因变量。以现行会计体系中的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是此类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如温素彬(2008)使用了总资产报酬率与托宾Q值来衡量财务绩效。但鉴于托宾Q值主要用以反映企业整体价值,因此从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报酬率(ROA)及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中选择较为合适。由于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在我国股市中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反映的综合性,故选取其作为本文中财务绩效的评价指标。

(2)自变量。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指数法和社会责任会计法。由于专业且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内容分析法与指数法又难免会存在口径、权重等方面的分歧。因此,本文拟采用社会责任会计法,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中获取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会计指标,分别从五个维度的社会责任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财务指标。

(3)控制变量。考虑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下,对其财务绩效的不同影响,本文中引入了企业规模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此指标与李正(2006)、温素彬(2008)等人在研究中引入的变量相同。另外,在控制变量中引入前期财务绩效指标,以期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ROEi=α+β1TAXi+β2ICi+β3WBi+β4APTi+β5CDi+β6 SIZE i+

β7ROEi-1 +ε

其中,i为2009年财务数据;i-1为2008年财务数据;βi 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四)数据来源 根据沈洪涛(2006)的研究,沪市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况要优于深市上市公司。本文以上证180指数上市公司为样本,该指数综合代表沪市A股上市公司全貌,并剔除了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之间每半年经过调整的部分上市公司以及具有特殊性的金融类公司,最终取得103家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本文中财务数据由巨潮资讯网中各上市公司的2008年、2009年年度报告中整理得出,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完成。

三、实证结果与说明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8年与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各上市公司之间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上市公司之间财务绩效在差异明显;2008年与2009年净资产收益率差别较小,说明两年间整体财务状况较稳定。对于五个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上市公司承担的比例差异较大,平均而言净支付税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993%,支付员工工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0858%,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834%,对社会公益的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5326%。衡量对债权人社会责任的利息保障倍数,各上市公司之间差距较大,平均值为18.5952,可见从整体上偿债能力较强。

(二)相关性与回归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衡量财务绩效,则财务绩效与对政府社会责任、对社会公益责任及前期财务绩效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而对员工社会责任、对供应商社会责任负相关。对债权人社会责任在10%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总结起来,与净资产收益率(ROEi)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与预期符号一致的变量为:TAX、 IC、CD、ROEi-1,与净资产收益率(ROEi)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与预期符号相反的变量为:WB、APT、SIZE。

因此,企业对政府、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证实了假设1与假设5;

企业对员工、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财务负相关,与假设3、假设4相反;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正相关,但不显著,无法证实假设2。此外,公司规模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但不显著。

四、研究结论

(一)研究不足本文虽以上证180指数构成股票2008至2009年的数据为来源,通过相关性与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其一,样本数量的有限性。由于上证180指数构成股票每本年调整约10%,本文研究中只能以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一直未做调整的股票作为对象,因此实际纳入样本空间的股票数减至103只,样本数量的有限性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其二,样本信息的有限性。本文对于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指标,均采集于上市公司的年报,经手工计算所得。对于部分指标,碍于年报披露的有限性未能得到有效数据,如武钢股份 (600005)2009年年报中只披露社会公益事项,但未有社会公益捐赠的实际数据。因此,样本信息披露的有限性亦可能影响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说明 虽然调整后R为0.497说明还有部分财务指标未纳入模型,但F值高度显著,上述模型可以接受。因此,上述分析也说明了在我国沪市中存在企业财务绩效与部分社会责任正相关。与政府、债权人的正相关性与大多数实证研究一致,企业为提高财务绩效,应重视和加强对政府、债权人社会责任的履行;与社会公益捐赠的正相关性,在之前的研究中只存在于理论中,而实证数据更加有力的支持了这一观点,对于企业而言捐赠支出并非等于费用支出,而更应解释为一种投资行为。对于员工和供应商社会责任的负相关性,可以理解为我国企业处在的特殊背景。在103家样本企业中,非国有控股公司仅21家,而国有控股公司占79.61%。国有企业“小企业,大社会”对职工过重的社会负担影响了企业的绩效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了上游企业的利益争夺,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使命的同时,对于社会责任的各个构成部分应加以区别的对待。根据上述结果,对于政府、债权人、社会公益责任的履行会有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企业应充分利用其正相关效应;而对于员工及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基于负相关效应,应将其限定在合理的区间范围以内。

参考文献:

[1]徐光华、张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12期。

上一篇:新经济形势下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电力上市公司效率测度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