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融入幼儿园课间操创编的探索

时间:2022-06-03 09:30:20

彝族舞蹈融入幼儿园课间操创编的探索

幼儿园课间操是在两节教学活动后开展的健康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以团体形式的基本体操为主。课间操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锻炼幼儿基本动作、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团队意识。在体育锻炼的基础上,精心创编的课间操还能够进一步融合音乐和舞蹈元素,培养幼儿的节韵感,激发愉悦情绪,逐步养成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可见,幼儿园课间操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很多幼儿园对课间操的定位比较单一,通常只关注其体育功能,突出表现为幼儿园课间操的动作单调,缺乏趣味性,时代特色、地方民族特色等体现不充分。近年来,课间操在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拥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特色鲜明的音乐和舞蹈,这为课间操创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本文以笔者最熟悉的彝族舞蹈为例,探讨如何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幼儿园课间操的创编。

一、彝族民间舞蹈简介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众、支系最多、民间歌舞最为繁富的一个民族。尽管彝族居住分散,衣、食、住、行各有特点,但彝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歌善舞。歌舞是彝族群众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节日与喜庆的时候,人们都会载歌载舞,从内容上常常表演狩猎、耕种、放牧、丰收等场景,形式丰富多彩。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就有“打歌”“烟盒舞”“跳菜”“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大三弦舞”“左脚舞”等著名歌舞曲目。

彝族在云南分布较广,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表现在舞蹈上也各有特色,但总体来说,彝族民间舞蹈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基本体态特征是“一顺边”。高原民族在崎岖的高原山地中生活和劳作,在负重行走时,形成顺手顺边保持平衡的一顺边的习惯体态,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艺术审美,由此形成高原舞蹈独有的造型特点。彝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包括左右摇晃、拧肩、膝盖有韧性地屈伸和松垮,其动作主要表现在足下,上身动作较少。舞步多以踢踏、跺脚为主,还穿插一些撩腿复跺、吸腿前跺、勾腿相互打脚等动作。这些舞蹈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表达出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内心情感。

二、彝族舞蹈与课间操的相容性

彝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了彝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本土性、群众性、多功能性等特点。以彝族最常见的自娱性舞蹈“打歌”为例,在打歌时人们相互挽臂、紧密携手、围成一圈,人数可多可少,面向圈心熊熊燃烧的篝火,在葫芦笙或笛子的伴奏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在打歌时,歌声嘹亮、情绪热烈、节奏感强、极富感染力。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笔者注意到,彝族民间舞蹈有一些特殊的优势,使其非常适合改编成幼儿园课间操。

(一)集体性

传统的课间操都是以个体为中心,不同个体只是复制同一套动作,个体之间缺乏互动,时间长了难免单调乏味,缺乏对幼儿的吸引力。在新型课间操的创编中,如果能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和游戏性,而且非常有利于幼儿团队意识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彝族舞蹈是集体表演,除了上述“打歌”的例子,其他的还包括“阿细跳月”“喊月亮”“烟盒舞”“跳菜”等。集体舞的特点使彝族舞蹈很容易与课间操这样的团体项目相融合。

(二)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歌”的舞蹈中,面向篝火的一圈舞者的人数是不固定的,人多则圈大,人少则圈小,各种动作和美感几乎不受人数多少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赋予了课间操创编巨大的灵活性。众所周知,由于幼儿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冬季天气转冷的时候,常常不能保证每天都全勤,每个班做课间操的人数会变动很大。根据彝族集体舞蹈编排的课间操,既能保留个体之间的互动,又不损害整体的美感,非常难得。

(三)感染力强

“打歌”等集体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用葫芦笙和笛子等伴奏。在打歌过程中,舞蹈节奏伴随着高昂的歌声、强健的踏步、急促的呼吸,通过紧挽的臂膀将热情传播开来,舞者很容易被调动情绪,互相激发热情,完全不知疲倦,“从早跳到黄昏落,只见黄昏不见脚”。在课间操创编中,即使需要针对幼儿做很多动作的简化,但是简单鲜明的节奏和热烈欢快的情绪仍然会感染幼儿,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四)简单易学

如前所述,许多彝族舞蹈的动作造型主要用腿和脚来表现。如“阿细跳月”中的甩手、左右扭胯、拍手、踢腿、转圈等动作,相对其他类型的舞蹈来说,动作比较简单。同时,相当于其他民族舞蹈,彝族舞蹈更加强调动态动作,而不太强调静态的雕塑感,这一点也刚好与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课间操来说,必须照顾所有的幼儿。那些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才能掌握动作要领的舞蹈,只适合一小部分幼儿在舞台上表演,很难改编为课间操。相比之下,彝族舞蹈的动作简单,节奏欢快,很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幼儿园课间操改编时还可以进一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特点进行简化,这样即使小小班的幼儿也能学会。

三、彝族舞蹈改编课间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将富有彝族特色的舞蹈、音乐元素和幼儿园课间操结合在一起,需要寻找彝族舞蹈作品的动作素材和民族特点,提取丰富的动作形象,保留节奏欢快、韵律生动的特点,从中创编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操节化的动作,达到“从听入手、动在其中、激发感情、培养素质”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彝族舞蹈融入课间操的创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很难一步到位。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收集素材

收集关于彝族文化的资料素材,既包括彝族音乐、彝族舞蹈的视频音频资料,也包括彝族的民风民俗等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海选的素材,为进一步提炼和改编打下坚实的基础。除了用于改编课间操,这些资料还可以同时用于幼儿的游戏和教学,例如在一些课程中有计划地介绍一些民族文化知识,播放一些民族音乐和舞蹈,可以让幼儿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投入到课间操,情不自禁地在课间操的氛围中感受快乐。

(二)选择音乐

音乐是课间操的重要组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优先选取有彝族风味的音乐,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改编,使其与彝族风格的课间操互相支持。选择音乐的标准是节奏清晰、富有美感。一般而言,需要根据课间操的风格来选择音乐,音乐配操,而不是操配音乐。除了目前彝族舞蹈中使用的音乐之外,还可以选择整理出适合3~6岁幼儿的彝族民间歌曲、音乐游戏、集体舞音乐等素材,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适宜的音乐和动作。

(三)编排动作

幼儿园课间操的一个目的是增进幼儿体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等,因此课间操需要幼儿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无论模仿动作或扩展动作,均应该有一定的适宜的运动强度。彝族舞蹈以腿部跑跳的动作为主,很容易满足运动强度的要求。同时,可以将多种彝族舞蹈融合起来,适量增加一些上肢的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课间操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动作上应该化繁为简,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 量身定制

幼儿园里的孩子年龄有很大的层次性,从3岁的小班到6岁的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音乐和舞蹈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呈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因此在创编课间操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为不同班次幼儿量身定制不同的课间操。具体来说,小班课间操以简单易学、富有童趣的动作为主,同时选择节奏简单明快的音乐,如“打歌”时能够跟随音乐完成动作即可;中班课间操适当增加动作的复杂程度,增加运动量,同时提高动作规范性的要求,大体上做到动作有力与动作整齐统一,如“打歌”时需要照顾前后的小伙伴,能够互相配合;大班课间操要求能够动作流畅地完成整套动作,具有初步的艺术水准,如“打歌”时牵手的小伙伴配合默契,有一定的美感。

课间操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课间操活动的作用不能局限于发展儿童的动作、锻炼身体,还应该通过课间操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课间操活动潜在的整体教育功能。将民族舞蹈、音乐元素融入课间操,可以让幼儿从小受到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不仅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融合民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综合艺术教育[J].学前教育(教师版), 2010, (6).

[2]徐跃飞.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策略研究――以姚安县官屯乡马游村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

[3]刘定娥.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0, (1).

上一篇:大班体育活动:搭山洞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