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轻松对付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

时间:2022-06-03 08:04:04

如何轻松对付高考中的论述类文章阅读

论述类文章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在新课标的考纲中就明确提出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新课标与老课标相比,取消了“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考点。

新课标强调学生能阅读一般论述类的文章,在考卷中以三个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9分。这个阅读考查,主要侧重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理解的准确性和推断的严密性。很多学生对这9分“恨”多于“爱”。由于专业术语多,长句多,读起来枯燥,很多时候出现读不懂,无章可循的情况。因而一考试就乱答,凭运气,失分较多。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真的就无章可循吗?笔者作如下初探,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生阅读论述类文章的现状

1.新教材(人教版教材)中论述类文章的安排

小学初中学生一般不接触到论述类文章。高中新教材把论述类文章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内容安排。新教材中的篇目分为“文学类课文”“论述类课文”“实用类课文”,“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老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课文”新课文较多,两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5本“新教材”共有文学类篇目58篇,非文学类文章共21篇,其中与“老教材”篇目相同的只有6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未来》。大部分是新增篇目,如《宇宙的边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动物游戏之谜》等,传递科学前沿信息,号召人们珍视生命,或探索自然奥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作品都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教材编者在选取非文学类文本时,除了照顾文体知识,更注重作品内容的时代性。

教材是我们学生最早接触到论述类文本的地方,教材在重视,而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造成学生到了高三,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基本功极差。

2.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误区

第一个误区,不愿读,怕读。所以考试时不读原文,直接做题。有些学生看见论述类文本,头皮发麻,觉得反正读不懂,不如采用“碰”的方式;或认为设题陷阱无外乎是什么“以偏概全、或然必然、偷换概念等”,觉得很简单,用不着读懂全文;甚至有学生认为不读全文直接做题,能节约时间。

第二个误区,读到自己喜欢的题材,大喜过望,结果在阅读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造成整体时间不够。

第三个误区,因为遇到自己熟悉的题材,答题时以自己的观点代替文本的观点。

毫无疑问,这三种阅读方法都会失分。

二、考试时用多少时间阅读原文

一篇科学类文本读几遍?如果不计算看完文后题目再一次到文本中检索筛选的阅读,完整地读文本,只能读一遍,也只有读一遍的时间。有老师撰文主张读两遍,笔者表示怀疑。高考试卷有二十多道题,150分,按大家认可的时间分配,分值一分花一分钟,那么分值9分的论述类文决不能超过17分钟。平常人阅读文字的速度是每分钟300到500字,科学类文本因为多是专业性论文,显得内容新、概念多,学生的阅读速度可能要减半,每分钟150—250字。科学类文本有多少字呢?笔者对重庆高考卷该文本做了一个统计。就字数来看,呈逐年递减的总趋势,近两年稳定在900字左右。试卷上的文字越多,学生作答的时间就越少。高考试卷的总字数将逐年下降到一个科学的范围。鉴于此,估计2013年的高考选文也会保持在900字左右。900个字,有效地读一遍约需7分钟。后面题干有300字左右,需要3分钟左右。这样,学生查对原文、思考作答时间只留下5—7分钟。所以,在考场上,对于该文本,只有读一遍的时间。

三、做题时如何阅读:有重点的前后勾连的整体阅读

怎样阅读社科文最有效呢?在这里,笔者打个比方,如果说读诗是“温酒”,读散文是“品茗”,那么读科学类文本则是“吃鱼”。诗歌和散文讲究张弛,阅读是轻松的;而科学类文本从头到尾一气贯注说理严密,又很少感性;需要高度专注——全神贯注读题、解题。就像吃鱼,如果分不清刺与肉,就吃不了。但是这又不意味着科学类文本不可读,因为该文本虽涉及科学知识,但考查却并非科学知识本身,而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整合推断等能力。

所以,科学类文本的阅读必须是整体阅读和概念阅读。它阐述的是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一定要掌握文章的主体——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往往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这就是后面一二题的考察的点;对于这个主体,应科学读解,总体把握,局部弄清,不能搞错“已然未然”部分整体等限定。读完文章,要能针对该概念、原理、发现,作出合理引申,用它解决一些实际的或理论的问题。这是科学类文本阅读的更高一级的目标,这个目标在第三道题的中体现。

鉴于此,社科文的第一遍阅读,应该定性为“有重点的前后勾连的整体阅读”。

(一)有重点的阅读

科学类文本的阅读,应该遵循这样的步骤:

首先,读后面的一二题,只读题目要求,该题目指示了阅读的重点。这样,明白了阅读的重心,对将要读的文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然后,细读全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勾画出每一段的重点,略微留心部分整体或然必然之类的敏感词汇,但是不必勾画。因为如果都要勾画,那么满纸勾勾叉叉,也就失去了勾画的效果。勾画得太多,势必影响整体阅读;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抓不住。阅读中遇到不懂的概念时,对概念进行区分,看它是不是重要概念,看它是不是文本视图解说的概念。如果是,就不能跳过,要细细读,甚至需要回头读、反复读。

笔者认为,概念分三种:一、重要概念。如果文中对该概念做了解说,且围绕它行文的,是重要概念,务求理解。二、次重要概念。如果文中对该概念做了解说,但并非围绕该概念行文的,是次重要概念,应该留心。三、一般概念。一般的人名地名之类,读过而不计较。

(二)前后勾连的整体阅读

读到后面一二题讲述的重点,务必做到弄清层次,务求彻底理解。分清主要信息和辅助信息,做到层层清。前后层次关系总的说来有两种:总分和并列。总分层次又分为概括与被概括、解说与被解说等关系,并列层次分为原因和结果、本原与转折、本原与递进、本原与替代等关系。读到重点部分,必须勾画出关键概念和勾画出层次关系并作批注。

读完一段读另一段,在大脑里务必做到前后勾连。在段段清的同时段段连。科学类文本有两种文本倾向,论述类和说明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思路,论述类涉及观点与材料(文字的材料或事实的材料),阅读时动笔勾画出文中的观点,在一个文本里可能同时有正确观点或偏差观点或争议观点,勾画的时候则都需要重视。如果文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勾画的时候既要勾画观点,也要勾画论证观点的思路。说明类材料往往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勾画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段的说明对象和说明的重点。阅读,带着后面一二题指示的重点去阅读,勾画出关键的概念,勾画出全文的层次。勾画批注,是答题的准备。

如果按照这样的步骤这样读解了,做后面的题就轻松多了,至少答题区间变得十分明朗。

四、如何读题干——不可忽略陈述对象和谓语动词

在读文后的题目时,很多学生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留心题目中“或然必然”“现在将来”“已知未知”“部分整体”等限制性的词语,但忽略了陈述对象和谓语动词。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读题方法。

(一)注意陈述对象 注意题目中的陈述对象,选项中的陈述对象,文本中的陈述对象。

下面以2009年湖北卷为例。

下列有关数字海洋建设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能源技术,建立海面观测、海底观测的完整的立体观测体系,进行数据采集。

B.通过信息网格集成来建立各种应用与决策模型,完成传统方式无法完成的各种复杂计算。

C.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

D.建设数字海洋要注意完整性,以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和各家共用。

【答案】D

C项表述为“建设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而原文是:

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必须在海量信息集成平台上,搭建公共性强、综合性广、功能齐全的基础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的综合应用平台,按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实现海洋信息的一次采集、一次集成、统一开发、各家共用的理想目标。不同用户既可从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专业信息,又可根据自身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开发。

C项为什么不对呢?原文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建设完整的数字海洋体系以什么为平台搭建什么平台实现什么目标。第二句话是在此基础上,不同用户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第二次开发。第二句的主语是“不同用户”。

C项是两个小句,将建设平台表述为“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主语。偷换了主语。

(二)留心题目和选项中的动词,特别是题目中的动词

下面以2009年重庆卷第6题为例。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A项是弗兰克的理论本身,不是“支持”该理论的。留心了“支持”这个谓语动词,这个题就迎刃而解了。

前面谈了很多内容,是试图在方法上做一个初探,能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指导。但方法是“标”而不是“本”,真正的“本”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过高考这一关,老师与学生都必须重视教材中论述类文章的学习,形成语文素养。到高三后,在方法的指导下,学生面对这个阅读难题也会轻松自如了。

上一篇:呼唤高中生阐释应用类文本写作教学 下一篇:回归生活的真:基于高考阅卷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