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托出“呼包鄂金三角”

时间:2022-06-03 07:59:41

特色产业托出“呼包鄂金三角”

得天独厚的大草原,催生了内蒙古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乳业、羊绒、肉业等成为内蒙古新的名片,“呼包鄂金三角”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这个不寻常的7月,焕发着无尽的光彩,接受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洗礼。也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大草原,催生了内蒙古以畜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的发展,乳业、羊绒、肉业等成为内蒙古新的名片。

7月22日,蒙牛乳业高科技乳品研究院暨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乳品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将为蒙牛集团及内蒙古乳业的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提供重要的保证。由这一点不难看出,内蒙古草原的绿色产业在不断创新中稳步前进。

绿色产业势头正强

“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是人们多年以来对内蒙古产业发展的概括,如今这句话正被乳业、羊绒、肉业等草原特色产业替代,伊利、蒙牛、鄂尔多斯、小肥羊、草原兴发等名牌产品和企业逐渐成为内蒙古的代名词。

在内蒙古的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其产品源于草原是竞争力所在,于是绿色产业巧借“无污染大草原”所蕴含的商机,成为内蒙古经济的一大亮点。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阿岩研究员告诉记者,靠着这一竞争力,内蒙古的企业逐渐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并且在行业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提起伊利、蒙牛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伊利早餐奶、蒙牛酸酸乳等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记者了解到,来自内蒙古的乳品企业的产量已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内蒙古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品生产地区。据悉,2005年,伊利、蒙牛两家乳品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多亿元;2006年将超过300亿元;在2007年,这两大企业将继续领跑全国乳业。

这两大企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伊利连续多次评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之一。从1000余万元资本起家,短短几年时间,企业的销售额猛增到100多亿元,蒙牛集团也夺得中国成长冠军的荣誉。

“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则是另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鄂尔多斯”品牌价值也已达到56.83亿元。记者从鄂尔多斯集团了解到,其羊绒制品的年产销能力达到1000万件以上,已占到中国产销量的40%和世界产销量的30%以上,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连年居全国绒纺行业第一名。鄂尔多斯集团在洛杉矶、东京、伦敦等均设有国际销售公司和20多家直销店,年外销羊绒制品400多万件,创汇2亿美元左右。

如今,内蒙古已被业界尊为“羊绒之乡”。据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刘永明处长介绍,每年内蒙古的羊绒产量就占全球的40%左右。2006年,内蒙古羊绒产量已达到6792吨,年产值百万元的羊绒纺织企业增至180多家。提起内蒙古的肉类食品,小肥羊、草原兴发广为人知。近年来随着“小肥羊”等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羊肉有着很好的市场行情,肉羊饲养业在内蒙古迅速发展。

张振武于1993年创办了草原兴发公司,现为中国最大的草原肉食品生产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超过30亿元。早在2002年,草原兴发公司已被中国肉类协会评为中国肉羊生产企业第一名,名列全国肉类生产50强企业。

特色产业成就名牌城市

随着内蒙古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有时代气息的以产业聚集闻名的城市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内蒙古,乳业、羊绒、肉业等产业发展了各自不同的成长模式。据阿岩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内蒙古的乳品企业和广大农牧民立足于内蒙古的实际,共同创造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奶牛养殖和鲜奶收购方式,并朝着“现代奶站加个体牧场加养殖小区加牧场园区”的新型模式快速发展。

随着乳业的崛起,2005年,呼和浩特市正式被命名为“中国乳都”。以一种产业命名一个城市,的确是产业高速发展的标志。“乳都”地位的确立,同时也足以证明伊利、蒙牛在中国乳业的举足轻重。

内蒙古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韩志然曾经指出:“蒙牛和伊利两家企业的产品质量涉及千万户百姓的健康,企业的运行关系着奶农的收入。”伊利、蒙牛成就了呼和浩特“中国乳都”的金字招牌,带动了中国乳业的成长和农牧民增收。

以内蒙古的姑子板为例,这里曾经是阴山南麓的一个小村。1999年,伊利、蒙牛等乳品企业着手在企业周边大规模培育奶源基地,帮助农民们贷款养牛,也开始惠及了这个昔日落后的小村庄。

2004年底,蒙牛乳业为了提高企业的产品品质,引导农民走科学养畜的道路,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建设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澳亚国际示范牧场。今天,在内蒙古有数以百万计的农牧民像姑子板的村民一样,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当中改善着自己的生活。

记者得知,内蒙古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羊绒加工基地,而这个基地是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两个绒纺之都实现的。

来自河北的冯梅女士曾经去过鄂尔多斯,据她向记者介绍,在那里,各种羊绒制品令人目不暇接,挑花了眼,真是一个“绒纺之都”。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2006年全力构建绒纺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居全国第一;纺纱能力达到700吨,成为仅次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全国第二大绒纺产业基地。

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头长期以“草原钢城”、“稀土之乡”著称。如今,包头又将享有另外一个美誉,于1999年8月诞生在包头市的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在内地已开设有700多家连锁店,从包头市崛起的“小肥羊”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中餐品牌。

“呼包鄂金三角”呼之欲出

记者获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内蒙古的经济总量由全国排名第23位跃升至第17位。中国社科院今年3月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增长竞争力排名前10个城市中,有4个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市并列第一。

正如人们所知,内蒙古以前延续传统的工业发展之路,阿岩研究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的不均衡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和有优势的地区和行业重点突破,带来了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的率先快速发展。

经过“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内蒙古呼、包、鄂三市目前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和均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作为领跑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龙头,这三个城市在近几年内交替领先,“呼包鄂金三角”呼之欲出。而根据规划,“十一五”末,呼、包、鄂经济总量将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2%左右。

呼、包、鄂三地不仅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同时其发展还相辅相成。从资源方面来看,鄂尔多斯以其储量巨大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为包头这个“工业重镇”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老工业基地包头的钢铁和重型装备制造业,又为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持;而作为自治区首府和高校、科研集中地的呼和浩特,则成为其他两地取之不竭的智力库。

从地理位置上讲,三市毗邻,构成一个三角,相互间距离不超过200公里,这里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网密布。

阿岩研究员认为,如今,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的“绿色”已经从生态建设、农畜产品延伸到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理念逐渐渗透煤矿、电厂、化工、冶金等行业当中。

不久之前,包铝精铝项目一期5000吨偏析法精铝生产线正式投产,企业生产的精铝锭纯度达到99.996%以上,偏析法工艺有许多优点。包铝集团董事长芦林说:“一个最大好处是,没有环境污染。”

提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伊利集团副总裁张剑秋表示:“黑龙江、银川、甘肃、新疆有我们最大的奶源基地,在呼伦贝尔盟以及在京津冀还有呼包,所以说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没有供需矛盾。”

同时,内蒙古乳品业也在积极转型,开始用新产品占领市场,跳出价格战的恶性竞争。近两年,蒙牛、伊利通过创新,推出了“金典”、“特仑苏”等牛奶新产品。

此外,呼、包、鄂三地的其他产业同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沃尔玛挺进包头市商业领域,同仁医院在鄂尔多斯也有投资项目。

上一篇:用纺织物流拓展美国市场 下一篇:国外投资商再次将目光投向亚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