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不匹配的角度分析员工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022-06-03 06:12:11

从工作不匹配的角度分析员工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已有的调查数据,从工作不匹配的角度将员工的工作倦怠分成精疲力竭型、能力富余型和缺乏激励型三种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员工 工作不匹配 工作倦怠

在大多数公司里,员工工作半年后,当初的新鲜感及挑战刺激渐渐褪去,工作步入常态,每天日复一日的机械化和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使每个职场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工作倦怠心理。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网络上发起的以100万上班族数据库为基础的调查数据表明,有74.6%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工作倦怠。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倦怠程度令人堪忧,这一现象值得社会和企业管理者关注。

“工作倦怠” 亦称“职业倦怠”或“工作耗竭”,也有一些学者把它称为“工作心理枯竭”现象。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工作倦怠具体是指工作者在深度工作压力条件的影响下,由于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投入和产出感知到的显著差异,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以及工作理想、精力和目标期望逐渐丧失的过程。它是造成员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许多因素都会使员工产生工作倦怠的情绪,如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要求给他们带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压力;工作-家庭的冲突也会影响工作的态度;硬性压力化的组织氛围和压制专断型的领导行为忽视人的主观才能的发挥,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受“先就业后择业”和“骑驴找马”的舆论宣传导向影响,不少新员工真正到工作岗位后才发现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兴趣所在;晋升机会小,人文关怀少;薪酬、福利待遇不合理,绩效考核机制不能公平公正地反映工作绩效等,都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产生影响。

在众多因素中,工作不匹配是造成员工产生倦怠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作不匹配是指个人能力和职位要求或个人期望与工作特征的匹配程度低,个体与工作间的这种不匹配会在无形中形成压力进而影响其工作态度。

一、工作不匹配导致工作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工作不匹配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需求-能力”不匹配,即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要求与任职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不匹配,导致员工因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工作压力;二是“供给-需求”不匹配,即个人需求和价值观与组织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匹配,使得个人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由此可将员工的工作倦怠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工作负荷过重造成的精疲力竭型工作倦怠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因为追求物质与名利,或在工作上有所作为,许多人都选择一些高强度或高要求的工作。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或超出自身能力的工作要求使身体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状态,这种情绪的长期累积可能会引起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让人们丧失热情缺乏耐心,情绪低迷,对工作产生排斥感和倦怠感,工资上涨后工作压力反而比之前更大。

2.工作缺乏挑战造成的能力富余型工作倦怠

对有些工作能力强的员工来说由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工作未落到实处,现属职位使其专长与优势难以发挥,工作缺乏挑战;由于晋升机会小,不能达到合适的位置与平台使员工对前途心灰意冷,常常有失落感。特别是当员工在现实工作中出现认知差距、制度差距和实施差距导致了员工实际感受与预期的有所偏离,心理契约不能实现,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进而容易引起工作倦怠。

3.员工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造成的缺乏激励型工作倦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单纯从物质方面的传统激励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员工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现在的员工需求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公正待遇;二是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三是公司发展前景稳定;四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必然使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就感下降,会心存不满和抱怨,从而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应对员工倦怠的对策及建议

据一项针对工作倦怠的调查显示:有24.34%的受访者认为,一旦患上这个“慢性病”,将会对未来的职场生涯产生最负面的影响;17.39%的受访者觉得“对自己没要求,得过且过混日子”是种很可怕的状态;各有16.07%的受访者认为,在工作中若“不懂得时间管理”或者“不从实际出发,眼高手低”,职场前景将不被看好;另外,各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觉得“三分钟热度”以及“做事不主动”,最易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

工作倦怠无论是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或者对企业和社会的安稳发展都有消极的影响,如何缓解这个现象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下面针对三种表现形式分别给出相应的对策。

1.对精疲力竭型的工作倦怠

(1)员工首先要了解自身特点和工作要求。好好分析自己的性格、期望和实际能力,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工作。尽量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重点关注学习,明了自己真正的需要,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不要用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来挫折自己,同时将稍微超出个人能量的要求看作挑战自我的机会。如此,压力便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

(2)员工要正确看待工作倦怠,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对自己过于严苛。工作倦怠是在各种压力共同作用下人人都有可能会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工作能力就一定差强人意。正是面对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适度的压力对潜能的激发反而有推动作用。心理学家告诫:先打理好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怨气和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

(3)员工要学会适当放松,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注重工作的条理性,每天都罗列出当天的工作日程表,将所有要完成的工作项目一一写明,然后结合工作具体要求和自身条件合理安排时间。从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多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之余多花时间与亲朋好友相处,增进彼此感情;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并且享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4)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制定培训培养计划,实施富有针对性的能力开发和职业管理,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满足员工事业发展期望,将员工的事业热情转变为一致的价值认同。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广电系统人事劳资工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