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乔利:次贷危机源于管理疏忽

时间:2022-06-03 03:52:22

辛乔利:次贷危机源于管理疏忽

辛乔利,获美国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MBA学位,在驻美金融机构供职8年,任国有银行纽约代表处首席代表;广泛涉足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及财富500强企业;参与私募股权基金设计、谈判以及银团贷款;组织国有银行高管培训。目前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

《卓越理财》:《次贷危机》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大致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它的形成受到什么人或事的影响?

辛乔利:在次贷危机中倒闭或出现巨额亏损的公司及其CEO的名字在华尔街都是响当当的。我在美国读书和工作时,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同事一样,对这些银行的管理水平和运作充满了敬佩。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力邀花旗银行下属的银行学校对国内银行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为荣。此外,我还投资了花旗股票,那时认为,花旗银行出问题似乎是很遥远的事。

当坏消息传来,我们(辛乔利与孙兆东)立即决定跟踪事件的进展。坦白地说,写此书的目的除了陈述事实和探究原因外,也是对华尔街最“前沿”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一次梳理,尽管产品出了问题,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我国今后金融新产品创新和研发还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卓越理财》:有报道声称,次贷危机至今尚未真正见底,你怎么看待?

辛乔利:次贷危机何时见底取决于房价是否会继续下跌。尽管新开工的住房数量已大幅度减少,但由于利率重置,一些房主无力支付调高后的贷款利息,无形中又引发市场上房屋供应量增加。加上市场上的存量房,房价下跌能否止住还不好说。

此外,美国一些房主现在的抵押贷款金额已经超过房屋本身的价值,他们即使有能力偿还贷款,也不愿做这种赔本的买卖,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交钥匙走人。为此,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英文名词“Jingle Mail”,指将钥匙放进邮箱,后事银行或由专门的公司负责。据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预测,交钥匙走人这种行为使贷款银行损失巨大。假设房价下跌15%,每笔贷款平均损失50%,那么贷款银行和投资者的损失将高达 1万亿美元。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者信心,信心的打击是顷刻之间的事,而信心的恢复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次贷危机产生的多米诺效应,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向四处蔓延,对正常的信贷活动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银行冲减损失,资金出现紧缩,不愿再向对冲基金提供交易资金。整个抵押贷款市场、利率掉期、市政债券、公司债和全球信用衍生市场出现全面紧缩。

信贷衍生品市场的动荡正在对更广泛金融体系产生日益严重的影响。一轮恶性的斩仓循环推动企业债券风险溢价创下新高。由于投资者匆忙对复杂结构性产品的高杠杆头寸进行平仓。美国投资级债券的违约保险成本从1月份的80个基点,飙升至188个基点的高位。

次贷危机就像刚刚打过的一场战争,伤亡人数统计一天一变,结果总是一次比一次惊人。一些专家认为此次危机可同1930年的经济萧条一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呼吁银行减免发放给陷入困境的借款人的大部分抵押贷款,并表示,美国住宅市场危机远未结束,并要求各方做出“有力回应”。

《卓越理财》:一年一度的中国政府总理的施政报告,今年首度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等列为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之一。它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哪些间接影响?

辛乔利:美国经济尽管出现诸多问题仍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经济霸主地位还无人取代。1979年时,中美贸易数额不足 25亿美元,根据国 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30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美两国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互相投资也日益增多。

由于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出现减速,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出口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1%。过去几年美国经济加速增长是中国出口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美国经济下滑会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中国出口增速减缓。

《卓越理财》:次贷危机导致欧美上市银行股价普遍大跌,这对于中资银行来说,现在是不是一个海外并购抄底的好时机呢?

辛乔利: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是好时机,现在是不是底。一些中资机构曾试图抄底,结果被套。目前的难度主要在于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变数太大,做出准确决策的依据有限。

也许这就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在不确定中做出准确判断,需要的是高超的智慧和勇气。两者缺一不可,而智慧又来自在市场的大风浪中所练就的本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是蛮干,更不是赌注。有智慧的投资机构及投资者时刻牢记的是,市场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先例有,但及其罕见。抄底的机会随时存在,只是抄底的人必须心理非常清楚捡到的有多大可能是宝石,有多大可能是赝品。

《卓越理财》:美国次级债对现代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有何借鉴作用?

辛乔利:最近,5个受次贷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台了一份对11家亏损严重的银行风险管理情况的分析报告,结论令人瞠目结舌,它们发生亏损竟然都是源于管理上的疏忽。

这些亏损严重的大银行由于缺少全行范围的数据收集和风险评估系统,导致相关部门领导在设立和执行风险权限方面的权利过大。此外,报喜不报忧的官僚设置,导致了一些业务部门沉溺于短期逐利行为,在业务风险方面却缺少全面的风险评价。而且,各业务部门的独立作战,使那些新型业务,如杠杆融资、结构融资和结构性投资工具等开始出现问题时,高层们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亏损面扩大。报告指出,如果银行的风险管理到位,早在2006年的年中,高管们就应该识别出次贷危机的巨大风险。

另外,亏损严重的几家银行在信用风险运用方面采取的都是风险价值模型(Value at risk Model)。该模型采用的是以历史违约数据为参考依据,而次级贷款是个新产品,历史违约趋势极低,参考数据没有实际意义。而这些银行通常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作为评估所持有的复杂债券的风险,而恰恰评级机构又,在利益驱动下,给投资者提供了错误信息,导致银行的巨额亏损。

中国的银行如果想避免在风险管理方面犯下类似的错误,就应该吸取教训,把防范风险贯穿到银行文化之中。另外,在面对新的市场和形势时,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判断能力,不要过份依赖风险管理工具,更不能仅凭历史经验处理问题。

上一篇:韩真真 真的很用心 下一篇:投资股指期货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