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留学海外女画家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2-06-03 09:15:48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女画家的艺术特点

【摘要】潘玉良是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留洋女画家之一,受过封建传统文化的熏陶,也经历了国外先进文化的洗礼。她个人独特的经历使得她的艺术创作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性别意识,透过潘玉良的艺术作品以窥那个时代的女性绘画。

【关键词】潘玉良,绘画,艺术成就

民国时期留学海外的女性画家在留洋以前都在中国受过传统文化洗礼,在绘画精神上难免有融合中西之处。潘玉良作为民国时期一位重要的留洋女画家她的绘画作品不仅融中西画之长,又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潘玉良可以算是这一时期女画家中艺术成就最高、创作最多的。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时由舅父抚养,14岁时被卖到青楼,尝尽人间酸苦,正在她走投无路之时遇到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男人——潘赞化,后嫁他为妾,1923后赴法国留学学习西洋画,直至1928年回国执教。1929年潘玉良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美展,她的绘画题材为女人体,在那个时代,人体画被视为“有伤风化”,加之她曾经流落风尘的经历,她的作品不但被人理解,甚至遭受羞辱。艺术的受挫与感情的失利,潘玉良离开了中国,开始了她漫长的国外生涯。

人体绘画的出现,可以看到在民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初期,潘玉良已是一位精神上觉醒的女性,她力图用自己的眼光观赏自身,而不满足于男性的审美经验,这正是潘玉良后来大量创作彩墨女人体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潘玉良在油画、国画、版画、白描、雕塑等画种上都有涉及,尝试西方各种不同流派大师的绘画语言,1942年以后,潘玉良也开始尝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技法来绘制在中国画,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试图在保持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的同时加强物体的形体刻划,使表现的对象更加生动,在她这些中国画特征的彩墨画中,既运用了中国画的绘制材料、笔墨又运用西洋画中的色彩表现技法及体积刻划、背景烘染、质感描绘等手段,形成了自己中西结合,彩墨结合的绘画风格。

潘玉良彩墨画题材:

第一种:女人体题材。潘玉良的女人体作品大多都可以在她的素描或速写中找到,可见她事先进行了揣摩、思考,画面色彩柔和,体现女性柔美的情感。在她的画面中的女子基本上都是的,人物大多是背对或者侧对观众,即使是正面也没有与观画者的眼神交流,她塑造的人物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像是在叹息或闲谈,这也是她本人生活状态的体现与表达。

第二种:扇舞题材。这一类作品有反潘玉良忧郁情愫的绘画,是潘玉良独特的、最具创意特色的,画中的女子着清末服饰,跳着双人舞,扇舞居多,也有袖舞。人物姿态摆脱了写实,已不在意表现人物的形的准确,线条更加随意,画法更加洒脱、自由。有点类似民间年画的夸张、变形,或色彩浓重或色彩淡雅,画面的气氛欢快、愉悦。表达了她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第三种:情爱题材。爱是高贵的,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潘玉良作品中对于情爱的表达是直接的,画面中的男女着身体,拥抱、亲吻,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世界中只有她们两人,有时甚至更直接表达交欢的画面。

作品对于情爱的表达有分两类,一类是表现男女柔情蜜意的爱情,通过塑造强壮的男性与柔美的女性进行对比,体现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另一类则是讽刺不正常的情爱关系,主要以青楼为场景,塑造与嫖客的场景,这与潘玉良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也可以看出她对于自己经历的坦然。

第四种:母爱题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也是女性独有的情感。在西方绘画中有很多歌颂母亲的作品,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绘画作品,是因为中国人更重视母子关系的另一端——褒扬孝子;潘玉良终生没有生育,她选择母爱题材一方面是寄托她对潘牟(潘赞化之子)的思念和母爱,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居住国外,受西方绘画影响。

整幅画表现的是女性母爱的天性,母亲亲昵地哄着即将入睡的婴儿,画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她曾经拥有或者渴望拥有的亲密的时刻,一个温柔、慈祥的时刻,只有一个女性才能表达出这样的感情,潘玉良终生未孕,在她的以母爱为题材的作品中表现了女画家对母爱的憧憬。

潘玉良的油画和彩墨画都有她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早期中国女性画家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的第一人,她是中国最早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存在画家,她的作品更是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因此,她不仅是20世纪中国第一位最有影响的女艺术家,也是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潘玉良和小妾的身份,使得中国一些还具有传统思想的人不接纳她,更不接纳她的绘画(人体),因此潘玉良长期寓居海外,她的绘画受中国国内社会现状影响较少,反而有利于她对于自己个人感受、自身经历内容的创作。不过同样由于她深处国外,她的绘画在她生前对于国内画家也没有产生影响。

这一时期还有很多优秀的女画家,如方君璧、关紫兰、孙多慈等等,她们都已经走出封闭的闺阁,有些甚至走出国门,完全完成了从“闺阁画家”向“新女性画家”的身份转换,虽然她们的作品中没有个人感受及自身经历的体现,但她们的作品丰富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样式,也奠定了女性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薛扬.中西文化的漂亮穿越——潘玉良与她的彩墨艺术[J].国画家,2010,(5):58-59.

[2]张桂林.论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2004,(2):39-42.

[3]凌朝阳.谈潘玉良绘画中的女性意识[J].企业家天地,2006,(11):149.

[4]孙妮娜.潘玉良彩墨画艺术研究[J].书画艺术,2008,(5):72-75.

[5]廖雯.女性艺术一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3.22.

上一篇:台湾互联网教父詹宏志创业传奇:从媒体人到电商... 下一篇:论经济法理念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