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在基层医院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3 07:13:36

胺碘酮在基层医院抗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胺碘酮在基层医院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0名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及16例室性心动过速,首先静脉推注150mg~450mg不等剂量胺碘酮使心律转复窦性或室性早搏后,改用口服治疗,用量为:第一周胺碘酮每天3次,每次服用0.2g;第二周每天2次,每次服用0.2g;第三周每天1次,每次服用0.2g,然后继续服用6周,观察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比治疗前、治疗后第三周、第六周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胸比,发现患者情况有了明显改善(P<0.05),仅有1例出现血压降低的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出现,心律失常发病率逐年升高。胺碘酮是Ⅲ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治疗中,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运用,发现其长期用药不增加患者死亡率,不良反应少。由于现在基层医院在居民疾病防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为患者服务,因此本院对收治的70名进行胺碘酮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胺碘酮应用的临床效果。

1.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70名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名,女32名,年龄44-72岁,平均51.4岁,其中室性早搏2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室性心动过速16例。阵发性房颤11例。并发有冠心病的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的8例

表1.患者资料

性别

平均年龄

心律失常类型

并发症

室性早搏

阵发性室上速

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颤

冠心病

高血压

38

32

51.4

25

18

16

11

35

8

1.2治疗方法

对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及16例室性心动过速,首先静脉推注150mg~450mg不等剂量胺碘酮使心律转复窦性或室性早搏后,改用口服治疗:

第一周胺碘酮每天3次,每次服用0.2g;第二周每天2次,每次服用0.2g;第三周每天1次,每次服用0.2g,然后继续服用6周。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开始前,治疗三周后,治疗六周后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测量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胸比,并观察患者有无出现低血压,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了SPSS 16.0 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70位患者的一般状况较差,平均的心率为126+16次,平均收缩压为137.5+11.2mmHg,平均舒张压87.4+8.5mmHg,平均心胸比为0.77+0.08;治疗三周后一般状况好转,平均的心率为94+12次,平均收缩压为126.3+10.7mmHg,平均舒张压78.6+9.3mmHg,平均心胸比为0.68+0.06;治疗六周后,平均的心率为88+9次,平均收缩压为117.4+10.3mmHg,平均舒张压74.2+9.1mmHg,平均心胸比为0.64+0.05;三者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在治疗过程当中有一人出现了血压降低的不良反应,其血压降至了90/60mmHg,但调整用药后就恢复,没有出现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的患者。

表2.治疗前后对比

治疗时间

平均的心率

平均收缩压

平均舒张压

平均心胸比

治疗前

126+16

137.5+11.2

87.4+8.5

0.77+0.08

三周后

94+12

126.3+10.7

78.6+9.3

0.68+0.06

六周后

88+9

117.4+10.3

74.2+9.1

0.64+0.05 讨论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起搏或者传导异常引起的病症,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一般常见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是造成患者猝死的重要疾病之一[1],其发病原因主要有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药物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主要有4类药物,分别是Ⅰ类钠通道阻滞剂,Ⅱ类β肾上腺受体阻滞药,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以及Ⅳ类钙通道阻滞药。在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运用后,发现很多药物在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时,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唯有Ⅲ类药物长期使用不增加患者死亡率,且具有很好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也较少的优点。

胺碘酮就是Ⅲ类药物中的代表药物,它的作用原理是抑制多种心脏的离子通道,如K通道,Na通道,延迟性整流K6通道等,来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以及传导性,造成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均明显延长,Q-T间期和QRS波也相应延长。而且它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不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因为胺碘酮在心率快时作用效果明显,当心率减慢时,它的作用效果也变小,具有使用依赖性。而且胺碘酮还具有非竞争性拮抗肾上腺能受体的作用[2],从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肌的兴奋性,从而抑制异位起搏点的节律。以及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还具有抵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这也是它较少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原因。而且胺碘酮并不抑制心脏的收缩,没有明显的性肌力作用[3]。胺碘酮治疗常见低血压,但一般改变用药方式既可缓解。偶见肺毒性、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等,但发生概率低,一般不影响用药。因此胺碘酮在临床上可以长期口服来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转复房颤以及维持窦性心律。短期静脉滴注来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脏停搏时提高复苏可能性,预防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从本研究的结果上来看,胺碘酮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其作用安全有效,而且相对于其他方法,其价格较低,使用安全性高,便于监测和管理,易于在基层医院运用,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以及经济压力,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井安. 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50 例[J]. 中国医药指南,2010,32(27):115-116.

[2]王林. 胺碘酮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药导报,2010,7( 2) : 52 -53.

[3]王峰,吴国霞,李玉兰. 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 1) : 88 -89.

[4]汪芳,李一石.胺碘酮的临床药理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医刊.2011(02) :45-49

上一篇:探讨健康指导及行为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康复的临... 下一篇: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功能检测中的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