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6-02 05:28:14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反叛的年代,也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在这个动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反抗形式宣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表达对自由、民主、和平的渴望。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并不是某一个或者几个国家的个案,而演变成众多国家大学校园中的共同特征,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爆发了大规模激烈的学生运动。选取了美国、法国、日本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目的是探寻不同国家学生运动背后共同的特征,进而对当代高校学生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学生运动;比较研究;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李伟(1990-),男,山东烟台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1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212-02

一、各国学生运动概览

1.美国

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二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伤痛还未消去,越南战争又接踵而至,这引发了向往和平人们的强烈反对。黑人问题在美国由来已久,在二战中,黑人与白人一样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战争胜利了,他们自然要求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公民权利,这也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强烈支持。[1]在高等教育内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期,入学人数的激增导致大学现有资源相对不足,校园内部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引发了大学生对大学的诸多不满。

发展过程:

1964年9月,一位叫马里奥·萨维奥的伯克利哲学系学生指责大学董事会把伯克利变成培养技术人员的职业学校。这场以“言论自由”为名的学生运动拉开了60年代美国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序幕。

自由言论运动之后,随着越南战争规模的扩大,反战成为了学生运动的主题。1966年,为了补充兵源,政府被迫征召青年学生入伍参战,这成为学生们真正大规模反战的开始,学生运动的进程也由抗议发展到积极采取行动的阶段。[2]

1968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的骚乱将学生运动推进到新阶段,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都受到鼓舞,学生运动的规模达到了顶峰。5月4日,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学生在抗议警察的暴行时遭到国民警卫队开枪射击。暴力镇压给学生们带来了致命打击,校园反叛活动也戛然而止。[3]

2.法国

社会背景:从国际上看,法国的学生运动受到古巴格瓦拉事件的影响。从国内看,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大学当中,大量学生找不到工作,激发了他们的不满情绪。从高等教育内部看,普及高等教育造成大学人数激增,然而大学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却远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4]此外,法国集中、僵化的管理体制造成高等教育模式陈旧,受到了学生的强烈反对。

发展过程:

1968年3月22日,巴黎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战游行,时任教育部长阿兰·佩雷菲特指令警察驱赶学生,事态平息。5月3日,大批学生聚集在索邦本部进行抗议,学生与警察发生激烈的冲突,全国各地大学师生纷纷指责政府和大学的暴力行为,使得局部的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学生运动。

面对势头越来越猛的,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政府采取了高压政策,这种高压政策激起了学生更大规模的反抗,5月13日,巴黎出现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众游行。5月24号,事态进一步恶化,五月危机变成了威胁戴高乐统治的政治危机。为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法国政府决定让步,政府与工会代表谈判,基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之后虽然仍有一些工人、学生游行示威,但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力。[5]

3.日本

日本的学生运动也是在国际、国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战情绪同样蔓延到了日本,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也招致了学生的普遍不满。在高等教育内部,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日本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私立大学普遍采取了上涨学费的政策,这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反对。

发展过程:

庆应义塾大学的学生运动从1965年1月反对大学学费上涨开始,一直发展到了全校罢课。这次运动持续了两个星期,结果塾长高村象平辞职,取消强迫购买校债的做法,这次事件比较和平地得到了解决。

1968年,4月1日的新生入学典礼刚过,第二天国税厅的调查就发现日本大学有20多亿日元的去向不明,这引发了学生的强烈不满。日本大学的学生运动从一开始就是流血抗争,“体育系”和“全共斗”不断发生,日本进入了全面学生运动的时代。

几乎与日本大学同时,东京大学也闹起了,医学部学生在1968年6月15日占据了东京大学的象征——安田讲堂。随后事态不断升级,1969年1月18日警察开始使用武力驱散占据东京大学安田讲堂的学生。安田讲堂事件以后,整个学生运动的中心从关东转到了关西,主要以京都为中心进行。从1969年9月以后,学生运动逐渐衰退。[6]

二、基于比较基础上的共性分析

纵观美国、法国、日本三国学生运动的起源背景及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背景上看,越南战争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各国学生运动爆发共同存在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20世纪60年代,二战尚未远去,人们迫切渴望和平,越南战争自然成为人们争取和平的巨大威胁,因而受到全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反对。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各国纷纷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但与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相比,大学的硬件设施尚未完备,因此造成了短时期内的资源相对不足,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对传统教育理念造成冲击,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由传统的象牙塔转向与工业越来越紧密结合,这种观念上的冲突无疑是学生运动爆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从活动的焦点来看,和战、言论自由、民利成为各个国家学生运动的共同主题

二战之后,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现代化和民主化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潮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本身就具有较强民主意识的大学生们更加迫切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现实的弊端进行批判,进而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然而针对这种趋势,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和高校行政部门显然并没有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及时作出转变。高校仍然习惯于以刚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因而引发了学生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冲突。

3.从行动范式上看,各国的学生运动也存在相似之处

其主要发展过程一般包含这样几个阶段:针对特定问题提出抗议—遭遇校方冷遇或者粗暴对待—进一步扩大抗议—冲突升级—校方做出改变或者压力之下学生妥协。对于学生最初的抗议,校方往往没有采用正确的手段使事态平息,从而导致冲突不断加剧,事态不断恶化,最终走向了暴力抗争的手段,以某一方的妥协而结束。

4.从影响上看,尽管学生运动当中包含了一些非理性甚至暴力的因素,但是从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积极的效果

无论是美国、法国还是日本,学生运动的爆发都使得大学中现存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得校方能够更尊重和吸收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大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三、学生运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

学生运动的爆发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不可能促成学生运动的解决。但是大学往往是学生运动的第一发起点,校方对于学生运动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会对整个事态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关注高校处理学生事务的方式和手段。纵观三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史,对于当代高校学生管理,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生为本”中包含了两个最核心的概念:尊重和关心。尊重指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利、言论自由权利。关心指的是切实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当今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加快,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民主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然而在大学当中仍然弥漫着浓厚的行政化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高校管理者及时作出调整和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出管理理念上的转变,要摆脱传统的科学管理模式,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有在管理理念上作出转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管理方式上作出调整。

2.管理方式上的变革

传统上的高校管理侧重的是制度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为高校的良性运转提供强大保障,但这其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该制度本身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而不仅仅是追求管理上的高效率。针对大学组织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现代大学中更需要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除了依靠制度管理之外,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要实现学生和校方之间信息的良性沟通和交流,增进理解和认同,从而建立起两者间平等的、友好的相互关系。

3.通过理性的校园文化塑造理性的人格

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观念和意识,他们期望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来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但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大学生们往往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导致了一些不理性的后果。道德上的说教、制度上的硬性规定通常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对立情绪。然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无形的约束作用,文化能够渗透到人的观念当中,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因此,要通过课程教学、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在大学中营造一种理性的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理性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更理性、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在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同时,能够关注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俊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D].武汉:武汉大学,2004.

[2]孙益.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3]周莹莹.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厦门:厦门大学,2008.

[4]郭斯佳.20世纪60年代中法学生运动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廖萍.法国五月风暴对其高等教育影响的历史考察[D].苏州:苏州大学,2005.

[6]维克多·科巴亚希,张肖.日本60年代的学生运动[J].中国青年研究,1991,(1).

上一篇:问题学生思想归因分析研究 下一篇:独立学院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网络体系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