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时间:2022-06-02 12:12:39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大学精神的内涵、探讨大学精神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提出了高校德育工作新路径。

2014年第4期 山东青年 总第483期

学术探索

大学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关键词:大学精神;高校;德育工作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为有效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大学精神的战略高度出发,探究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从而切实发挥德育在高校中的作用。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大学精神?几千年前,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孔子的意思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的德行和德政,体察民情顺从民意,直至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则对大学精神做了新的注解。“明明德”,既包涵了研究学问与正心修身之意,也包括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之意;“亲民”,即新民,就是说大学要在传递、发展知识之时,还要“化民成俗”,“于社会有所贡献”。1915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中国提出了较完整的现代大学教育思想体系,概言之,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精神。之后,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着力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如,朱自清先生认为“实干”的清华精神;张伯苓先生认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竺可桢认为“求是、创新”浙大精神等等。

西方名校大多起源于公元11世纪前后的中世纪大学,从这些大学创立的时间看,其共同特点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至今均有800年左右的历史,哈佛、耶鲁等也有300多年的建校经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些名校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大学精神风貌。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论是清华精神、北大精神还是哈佛精神,人们对大学精神的认识,分别从大学理念、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或者从大学人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方面来理解。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并具有导向规范作用、凝聚激励、熏陶感染等功能。

二、大学精神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功能

(一)导向规范功能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内在灵魂,能够给师生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学精神的导向作用借助于大学理念的指导,可以给高校师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直接影响师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气质。当大学精神塑就之后,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与制度等方面,并外化为特定的校风、学风、校训等,对全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全体师生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就有了自我规范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和自制力。

(二)凝聚激励功能

大学精神是一种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向心力,产生无以替代的凝聚功能。梁漱溟在论述北大精神时指出:“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不奋力向上!”以此说明,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精神理念,已逐渐化为校园人的群体意识,进而在高校德育工作发挥激励的作用。大学精神使师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自豪感,从而激发内心深处产生自觉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而拼搏的精神。

(三)熏陶塑造功能

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大学精神广泛而有效的辐射与传播,师生能在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得到启迪、感化、陶冶作用。通过大学精神的熏陶感染,师生共同感受自由民主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各种理性的熏陶,才具有较为宽阔的胸怀和雍容的气度,能够在这种温馨的学术氛围中自由对话,发挥特长,彰显个性,将大学精神内化成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赋予了师生坚定的理性追求、价值信念;这些精神力量通过师生的言行对外展示,塑造了良好的大学人形象。

三、大学精神指引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

(一)高校德育机制创新

提高德育实效性, 必须建立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导机制。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育人内部机制合理整合;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外部机制相结合协作机制,同时,强化高校的监督效果,建立开放务实的保障机制。

(二)高校德育观念创新

当前,我国的教育观念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德育培养。德育在大学的工作中严重失位, 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工作中, 把德育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加强德育理论和实践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切实落实“德育首位”思想。

(上接第6页)

(三)高校德育内容创新

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德育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特点,完善、更新、丰富德育内容,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四)高校德育方法创新

更新德育内容, 保持时代特色,高校德育必须创建科学的德育方式,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高校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载体方式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使高校德育手段渠道更加丰富完善。

(五)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梅贻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一支有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优秀品格的师德队伍,可以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规范带动学生、用完善的品德情操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对良好大学精神的构建起到创新与继承的作用。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理应充分体现大学精神。如果高校德育工作缺乏大学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在崇高的大学精神的指引下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才能够使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充满活力并取得实际效果。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形成增强素质、塑造灵魂的巨大合力,从而培养和造就具有现代观念和创新意识的健康人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德宇.大学精神重塑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2) :11 -12

[2]汪元宏.高校发展要重视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9( 1):23 -24.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度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教学(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缺失的伦理探讨”(2012SK0007)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江淮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上一篇:课堂调控小智慧 换个名堂赢“疗效” 下一篇:形体训练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