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源地分布与集散特征研究

时间:2022-06-02 11:30:42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载文源地分布与集散特征研究

摘 要:通过引入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法则以及赫佛因德指数对《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分析,发现近15年间,学报载文源地虽长期处于集中状态,但其扩散势能大于集中的势能,总体呈扩散趋势。分析载文源地的空间布局与区域重心发现学报载文源地在多年间处于不断扩散的进程中,并呈现出由经济区内横向扩散转向全国性纵向延伸,而后又转向全国性横向扩散的变化路径。

关键词:载文源地;集聚与扩散;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1.数据来源

文章的基本数据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1]。受数据限制,对2006~2011年的研究,采用抽样方法选取2006年、2008年、2011年三个截面数据。

2.研究方法

2.1首位度

首位度概念,原指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2]。后来又有学者提出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首位城市指数。

本文引用该概念,计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来源城市(本研究中各年度均为徐州市)与第二位城市发文数量的比值,以及与所有论文数量的比值,以此反映载文在徐州市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2城市指数:S2=P1/P2

首位城市指数:Sn=P1/(P2+P3+P4+……+Pn)

其中,P1,P2,…,P11为载文数量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发文数量。

2.2位序-规模法则

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镇规模的位序来研究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大小不等的城镇,规模越高,城镇数量越少,等级越低,城镇数量越多,城镇规模分布呈金字塔型。通过对一个区域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对比分析,可发现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2.3改进的赫佛因德指数

鉴于使用罗特卡公式追踪指数变化趋势须进行幂函数回归,受样本数量和相关系数检验的限制,部分年份的数据、变化趋势难以真实反映学报载文源地的动态分布特点,本文进一步引入集中化指数进行研究。

3.计算结果与分析

3.1载文区域集中程度研究

3.1.1首位度研究

由计算所得的历年载文源地2城市指数(图1)发现,载文源地的首位城市始终为学报编辑部所在城市徐州市。1997~2011年期间,2城市指数主要围绕20上下波动变化,说明徐州市处于载文来源城市中的处于绝对首位的地位,第二位载文来源城市难以干扰徐州市的首位强度。

历年的首位城市指数的变化趋势(图2)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2000年、2006年前后出现较大波动。表明学报载文源地在15年间不断扩散,徐州市的首位地位在不断弱化。

*由于受样本数量的限制,1997、2000、2004、2001等年的幂函数回归难以通过R2检验。但结合首位度、改进的赫佛因德指数的变化情况,幂函数回归能够体现学报载文源地的总体趋势。

3.1.2位序-规模法则与集中化指数(CI)

以1997~2011年载文来源的所有城市及其发文数量位序数据,对各年的载文源地的罗特卡模型进行曲线回归模拟(表1)。2006年之前│-q│值均大于1表明学报载文地分布长期处于集中的状态,甚至在1998~2001年和2005~2006年的两个时段出现两次递增的趋势,载文源地向编辑部所在地徐州及其周边的淮安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江苏省会南京市等城市的集聚。2008年之后,│-q│值开始小于1,表明载文源地由之前的集聚状态转变为发散状态。│-q│值总体变小的变化趋势表明15年之间学报载文地分布以扩散势能为主导。

对比历年罗特卡模型的│-q│值与CI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两类数值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受研究方法的限制,CI指数仅在0~1之间表征集散程度,所以罗特卡模型的│-q│值的变化趋势具有更强的敏感性。但由于罗特卡模型的│-q│值由曲线回归所得,其准确性逊于CI指数。)

结合学报载文的来源城市数量的变化情况(图4)发现,前文首位度分析、│-q│值与CI指数在1998年和2006年前后存在的波动恰是学报载文的来源城市数量的两个波谷区。因此对总体呈扩散趋势的载文源地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而期刊载文集中刊载同一来源区域的论文受人为作用影响较大。因此,可以认为15年间,学报载文源地虽长期处于集中状态,但其扩散势能大于集中的势能,总体呈扩散趋势。

从载文的具体区域可以发现,学报载文源地呈现出以下地域特征:由集中于编辑部所在地徐州、集中于苏北地区、省会南京,转向向淮海经济区、邻省主要城市(如安徽合肥、浙江金华)扩散。进而扩散地由淮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转向全国主要省份的重点城市,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国内省际联系,甚至在2011年出现印度、美国等国外学者在学报上发文,显示出学报初具国际影响力。

从1997年、2001年、2005年、2008年和2011年五个截面时段的载文地分析,学报载文源地空间分布,并对各年分布区域重心的轨迹进行追踪。1997年,载文源地主要集中于淮海经济区,分布呈扁平状,区域重心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北侧。2001年,载文源地的区域重心发生东移,位置大致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南侧。

4.结论与讨论

(1)通过引入城市地理学中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法则以及区域经济学中的赫佛因德指数对《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进行分析,发现近15年间,学报载文源地虽长期处于集中状态,但其扩散势能大于集中的势能,总体呈扩散趋势。

(2)分析载文源地的空间布局与区域重心发现学报载文源地在多年间处于不断扩散的进程中,并呈现出由经济区内横向扩散转向全国性纵向延伸,而后又转向全国性横向扩散的变化路径。

(3)江苏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高校,其学报的影响力受到母体高校级别和期刊级别的限制,故载文源地长期集中于编辑部所在城市徐州市及周边省份、城市,这也反映了江苏师范大学的区域影响力和学缘关系。

(4)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须以尽早进入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近期目标,提高编委、审稿人学术水平,严格审稿要求,规范期刊论文格式,强化期刊板块性和学术风格,进而改善刊载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自然地理学;2.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中心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DB].北京:CNKI工程集团,2012.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

[3]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研究,2002,21(3):276-286.

[4]王进欣,王今殊,王栋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载文和引证文献作者的空间分布特征[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2):69-73.

上一篇:论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及其社会控制 下一篇:浅析字幕翻译中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