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住楼消防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02 05:59:28

商住楼消防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从规范的原理和防火、灭火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商住楼的消防扑救、商业营业厅的安全疏散设计和住宅部分消防设施的设置等方面作了

些探讨。

关键词:消防;商住楼;扑救面;安全疏散;消防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98.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112-02

1 前言

商住楼是指底部商业营业厅与住宅组成的高层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体量、高楼层、多功能、复杂化的商住楼不断涌现。对于在商住楼的消防设计中如何执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消防监督机构分别站在各自立场解读规范,存在理解与掌握不一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规范尚未明确规定的,争议更大。作为一名消防监督人员,笔者在日常的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和消防监督过程中也遇到诸多困惑,在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2 商住楼的消防扑救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4.1.7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这是《高规》对高层建筑消防扑救面设置的明确要求,同样适用于商住楼。但在实际工程中还是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2.1扑救面是否应该连续

从《高规》4.1.7条及其条文解释的含义来看,扑救面的设置是一段连续的建筑墙面,从火灾扑救的要求来看,高层建筑周边连续落地有利于消防车的登高扑救。各地消防部门在建筑设计防火审核中也是如此执行的。但条文及其解释并未明确强调高层建筑的落地周长必须是连续的,在设计实践和火灾扑救案例中,高层建筑落地面不连续的情况并非不能满足消防扑救的要求,有时或许更为有利,如“品”字形、花瓣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物。因此,在商住楼的设计和审核中,应从火灾扑救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确定登高面,而不是拘泥于是否连续。

2.2裙房进深和高度的限制

《高规》从登高消防车的扑救作业需要出发,对扑救面侧裙房的规模作了一定的限制。消防部门一般是按“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00m或进深大于4.00m的裙房”来执行。但从我市特勤中队对已建的裙房进深小于4m的高层建筑的多次灭火演习情况来看,裙房的高度对登高消防车的操作几乎没有影响。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1年征求意见稿中)第7.2.1条亦将裙房规模的控制改为“不应布置进深大于4m的裙房”。笔者认为,在扑救面侧布置裙房时应以不妨碍登高消防车登高操作为原则,如果进深不超过4m,对高度可不作限制。

2.3登高施救面外立面的设计要求

《高规》对施救面的外立面做法没有具体要求,但从灭火救援来说,外立面设计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应在每层外墙上设置阳台或较大面积的外窗(每个外窗面积一般不应小于1.5m2,且短边不应小于0.8m),以便消防人员到达着火层发现需要施救的人员后,通过登高消防车的臂伸向可开启的外窗处,以最短的时间进行灭火或救援;二是不应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避免火灾时玻璃幕墙大面积脱落对疏散人群和消防队员造成危害。

2.4登高车上裙房的问题

针对近几年流行的大托盘式商住楼(即在满铺的裙房基础上,多栋住宅平行分布或围合布置在裙房屋顶上),设计上有时采取让消防车上裙房屋顶进行二次登高施救。这种做法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如果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话:一是裙房屋顶结构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荷载;二是裙房屋顶应具备与地面层一样的操作条件;三是消防车上屋顶的车道应为双车道且转弯半径不小于12m。但从我市几个具体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消防车道坡度、转弯半径以及操作场地难以满足消防车的行驶和扑救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对登高车上裙房进行二次登高施救的设计要严格控制。

3 商业营业厅安全疏散设计

商住楼商业部分的安全疏散设计一直是困扰设计和建审人员的一个难题。通常做法是先确定营业厅面积,然后依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按每层营业厅面积乘以面积折算率(50%~70%)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0.6~0.85)计算疏散人数,再依据《高规》按100人不小于1m的要求确定疏散宽度,最后根据疏散宽度来确定疏散楼梯的数量。如标准层建筑面积为20000m2的商业营业厅,其第二层的疏散宽度为20000m2×50%×0.85人/m2×1m/人=85m,按1.5m/梯算共需楼梯57部。按此方法计算出的人数比商场实际人数明显偏多,造成疏散总宽度过大,疏散楼梯数量增多,楼梯间占用营业部分的面积也相应增大,限制了建筑自身对“适用、经济、美观”的追求,业主也难以接受。那么,如何在保证疏散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兼顾经济适用呢?

3.1合理布置安全出口位置。

商住楼的商业营业厅每层设有多个防火分区时,可将疏散楼梯设置于相邻防火分区连接部分,共用一个疏散楼梯,以减少楼梯的数量。对于这样2个防火分区共用的疏散楼梯间是否可以计算双倍的疏散宽度目前还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认为火灾发生后,着火分区和相邻分区同时都要进行疏散。但笔者认为,虽然同为疏散,但性质不同,着火点所在的分区是火灾中的疏散,相邻分区是非火灾环境下的疏散,且两者所要求的疏散时间也不尽相同,着火分区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疏散完成,而相邻分区疏散时间可适当加长,因此疏散楼梯可为相邻的防火分区所共用。当然,如果考虑到相邻分区人员在进行疏散时的相互影响,可将楼梯间宽度乘以一个有效疏散宽度系数(宜取70%-80%)。

3.2适当设置剪刀楼梯间。

由于《高规》仅规定塔式高层建筑“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受此约束,消防部门对大空间商场设置剪刀楼梯以解决安全疏散不足的做法基本上是予以否决的。但国家标准《建规》管理组在2007年1月6日答复某公司咨询叠合楼梯可否作为商店疏散楼梯使用时,就明确表示(公津建字[2007]08号):“该叠合楼梯可以作为疏散楼梯使用”,同时也指出:“考虑到火灾发生在该楼梯附近时,受火灾影响而不能使用的疏散楼梯宽度比普通的疏散楼梯要大,建议尽量减少这种疏散楼梯的设置数量”。而剪刀楼梯的两梯段之间使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完全分隔,安全性能比叠合楼梯更高,在控制设置数量的前提下,将剪刀楼梯运用到商住楼的商业部分以解决安全疏散宽度不足的问题是完全可行的。

3.3向相邻防火分区借用部分疏散宽度。

防火分区是指在建筑内部使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火灾初发时,人员只要及时离开着火区域,进入有效防火分隔的非着火区域,在不导致相邻非着火区域拥挤的情况下,一般是安全的。也就是说着火区域部分人员在疏散到相邻防火分区,再通过相邻防火分区疏散到室外是相对安全的。因此,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的防火门的疏散宽度是可以部分计入疏散总宽度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优化商业部分的安全疏散设计,“以人为本,重视生命”仍然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为确保疏散安全,笔者建议每个防火分区独立拥有的疏散楼梯(剪刀楼梯除外)宽度不应小于其所需疏散总宽度的50%,且其向相邻防火分区借用的疏散宽度不应超过所需总宽度的30%。

4 商住楼住宅部分消防设施的设置

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如何定性?《高规》不是很明确,实际操作中对住宅部分消防设施的设置也就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商住楼属于公共建筑,应整体按照公共建筑的要求设计;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住宅部分就可以按住宅的要求设计。消防部门在审查图纸时大都持第一种观点,因《高规》3.0.1条“建筑分类”中明确将商住楼列在公共建筑栏里。由于定性不同,消防设施的设置差别就很大。举例来说,《高规》8.2.1条规定“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那么超过50m的商住楼按一类公共建筑,即使设有可自然通风的外窗也必须要进行机械加压送风;再如依据《高规》第7.6.2条和7.6.3条的规定,如商住楼按公共建筑,其住宅的公共部分就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按住宅,就可不设。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商住楼的商业部分和住宅部分有着较好的防火分隔,其住宅部分的疏散楼梯是单独设置的,商住楼住宅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和普通住宅建筑的防烟楼梯间是没有什么明显区别的,规范规定超过50m的商住楼必须要进行机械加压送风也就缺乏必要性;再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扑灭初期火灾,而住宅部分的走道、前室等公共部分着火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而且《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以下简称《住建规》)2.0.1条对住宅建筑已经有明确定义:供家庭使用的建筑(含与其他功能处于同一建筑中的住宅部分)。显然,商住楼的住宅部分就属于住宅建筑。据此,笔者认为,如果商住楼的商业部分和住宅部分有着较好的防火分隔(商用部分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与住宅隔开,外墙开口部位的上方设置宽度不小于1.00m的不燃烧体防火挑檐或高度不小于1.20m的窗槛墙),其住宅部分消防设施的设置,可先按《住建规》第9.1.6条确定住宅层数,然后再按照《高规》中有关住宅建筑的要求进行设计。

上一篇:新疆行(二) 下一篇:足球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