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我国运输结构的可能演变及趋势

时间:2022-06-02 01:57:24

未来十年我国运输结构的可能演变及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运输结构的含义,分析影响运输结构变化的诸如需求、供给和制度等方面因素,并在分析其演变趋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运输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其趋势。

关键词:运输结构 需求 供给 制度 趋势

一、运输结构的含义

运输结构是指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有机比例和构成,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考察运输业的运输能力与运输需求的适应程度,以及为了建立适应性运输业而应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和运输业产出比例。中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运输行业内部考察各种运输方式的构成,以及为了实现合理分工协作所需的比例关系,微观层次的运输结构,是从每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各个环节考察其构成比例。

二、影响运输结构变化的因素

(一)需求因素

人们具有对高效率的运输服务的需求,包括生活和生产的运输需求,这种需求促进了运输的产生和发展,不同运输方式的客运和货运带给人们不同的效用。这种效用评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引起了运输需求和运输结构的变动。在生产上,物流的出现就反映了运输需求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系统化不断加深,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一体化趋势增强,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之间在商品、信息、资金上流动的协调性要求提高,从而对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提高速度、提高通达性和灵活性、提高组织化程度等。道路运输尤其是高速公路以其方便灵活、通达性强、节省时间、货损货差小的优势在世界各国普遍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历过长期发展的铁路运输所占市场份额逐步减少。

(二)供给因素

供给因素也是运输结构函数的自变量之一。一方面表现在新技术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促进的不均衡上,从而促使不同运输方式的性能对比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投资结构出现变化,并最终引起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同运输方式构成比例的变化。另一方面,新的运输方式的出现则会因为在某一方面的优势而吸引需求者并在运输体系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打破原来的格局。航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航空运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铁路的出现则有望夺回被高速公路和航空夺走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不同运输方式的技术发展对运输结构的演进至关重要。

(三)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也是影响运输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运输企业、运输市场、政府、实验性运输技术创新方式及其运输研究机构以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习惯等与一国运输发展息息相关的组织和规则。强调制度因素对运输结构演进中的作用,是因为在各种既定的组织和规则的约束条件下以及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各种运输方式所得到的发展机会不均衡,有的制度可能会大大促进某一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尤其显著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与运输发展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政策,对运输业发展及其结构演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投资政策,建设税费,运营税费,市场法规等的变动常常反映了政府的运输结构倾斜发展意图并在之后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三、运输结构演变趋势的理论分析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根源于外部经济环境提出的运输要求,各种运输方式在满足运输要求时,由于各自的技术经济特性和市场化方面的差异而表现出对各种运输要求的不同程度的符合度,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运输结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运输需求的变化,也必然造成运输结构的不断演变。

发达国家运输产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其产业结构关系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铁路运输往往在客运和货运中占有主导地位;前中期阶段,在客运方面,铁路运输的主导地位受到来自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挑战,甚至出现公路运输成为客运主体;在货运方面,公路运输、水运也发展较快,大量替代铁路运输的货运份额;发展中后期阶段,在客运方面,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大量替代铁路运输所占的份额,铁路运输客运份额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在货运方面,公路运输、水运进一步发展,铁路运输在货运中占有的份额进一步降低后,保持在某个稳定的水平上。

根据近几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中国运输产业在近20年所表现出的内部结构关系的演进趋势与发达国家运输产业“前中期阶段”的基本特征相一致。

四、未来我国运输结构演进趋势的分析

(一)客运结构的演变

客运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客运结构也相应的处于变动、调整阶段,主要变现为各种运输方式市场份额的消长变化较大,自身调整加速,由激烈竞争向合理分工、协调发展阶段演化。我国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客运结构的调整仍将继续并逐步深化,并将以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客运模式为目标,如铁路列车数量的增多,公路高速客运的发展的等。

目前,公路,民航结构比重的迅速提高是我国旅客运输结构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其中公路以其通达范围广、运输便捷、门到门的特点,民航以其舒适、快捷的特点确立了其各自的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得到快速发展。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公路,民航的市场份额仍将继续得以提高,第一,这是由其班次的密集程度,站点设置和运行时刻的灵活性等运输特点决定的,顺应了现代旅客运输对运输工具变化的要求;第二,公路运网的通达深度和广度是其它运输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公路运输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第三,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及轿车进入家庭,为公路客运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货运结构的演变

在货运结构中,煤炭及其他大宗的长距离调配的原材料等资源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布局调整的长期性的实际条件下仍然会保持增长,即铁路运输仍将在货运周转量结构中占据主导。公路运输在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地区性运输中将迅速发展。航空运输则主要完成长途运输以及贵重及紧急物资的快速调运;水路则承担时间要求不太强的大宗、廉价货物的中长途运输。

参考文献:

[1]许庆斌,荣朝和.运输经济学导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

[2]魏际刚.运输业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杨华龙、蹇今香.”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分析”,《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2002年第2卷第2期.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措施 下一篇:关于解决数控车床加工各种轴类、套类、盘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