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 第21期

时间:2022-06-01 11:55:46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因此,教学应围绕这一点来进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探讨其成因。(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明确西北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与同学们一起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导入: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四节 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

2.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____昆仑山一线以北。

(2)新疆的地形特点可概括为____。

(3)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吐鲁番盆地西部的____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4)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位于____盆地的____沙漠。

(5)读“西北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山脉 B. 平原

C. 山脉 D. 盆地

②____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本区的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演变规律大致为: 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

③从地理角度分析,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3. 讲授新课

读图5.22(略):西北地区图。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板书: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

(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看中国年降水量图。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让学生完成第16页活动题。

板书: 西部盆地 东部高原

想一想:(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教师进一步解释: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

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

4.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结)

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东西向降水差异使本区 由东向西由草原变为荒漠

自然景观出现什么差异?

5. 反馈练习

(1)填空。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___遥远与____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②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____,且多____河。③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____的差异引起的。

(2)判断。①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②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③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④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

五、活动与探究

通过各种媒体,调查、了解西北地区与北方、南方地区自然特征方面较为具体的差异。

(赣州市章贡区厚德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下一篇:我国高中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