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进展浅析

时间:2022-09-30 11:00:20

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进展浅析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进展,目的是探讨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方法,为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进展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是西北地区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为尽快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小康生活。本文就如何尽快恢复西北地区植被的途径作了分析。

1 植被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1.1 各种人工恢复措施

植被恢复技术有很多种,不同地区的恢复有不同的方法,不同恢复阶段也有不同的恢复措施。目前,已知的西北地区较好的,比较成熟的植被恢复技术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几种技术相结合运用,有围栏封育、人工补种/补植、弃耕地补播、飞播技术、退耕还林还草。这些恢复措施在很多报道中均被提到,在当地的恢复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 生物资源的运用

在植被恢复中除运用到以上人工措施外,还会结合当地一些的生物资源来恢复植被。通常的做法有:

1.2.1 土壤种子库的利用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人类在可以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的地段,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

1.2.2 丛枝菌根的运用

丛植菌根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促进植物生长,调节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

1.3 化学产品的运用

西北地区多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蒸发量大,降水量少,水资源比较缺乏,在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区域尤为缺乏。因此,水资源的缺乏常常制约着植被的恢复。所以,在植被恢复中运用了一些高效节能的“保水剂”。

1.3.1 高分子吸水剂

在干旱地区使用吸水剂可以较好地保持土壤墒情,对于植株的出苗以及出苗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作用。吸水剂是一种高效的水分保持剂,无任何副作用,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对于沙化地植被重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1.3.2 固体水

有关部门已经在辽宁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6个县的干旱、半干旱和沙漠化土地上,用固体水对10多种树苗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试验。试验地区的彰武县章古台沙化地区松树和杨树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55%和15%,其他树种的成活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还有化学固沙剂和防啃剂运用的报道。

2 植被恢复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量使用外来物种

现在植被的恢复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如果这些外来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立住脚,能够自行繁殖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种的最主要危害是采用各种方式杀死或排挤当地土著植物物种。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麻烦的是,一旦外来物种大面积入侵后,就失去人类的控制,常常是想尽所有办法,诸如人工拔除、天敌控制、化学农药等都无法将其去除,甚至是无法限制其继续扩展。因此,外来物种一旦变为外来入侵种会给当地人民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

2.2 忽略了空间异质性

在进行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要促进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将加速天然植被的恢复。而在植被恢复中,人工林的建设过程却忽略了天然林对异质性的要求,人工林的特点就是均一。人工林常是单一物种、其年龄结构也相同、成行成列等间距地排列。这样形成的树林,树木之间难以形成自然竞争,更难以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结构。这些树木长大后,树冠层一样高,很容易阻挡大部分阳光,限制林下其他植物的生长。西北地区的植被恢复很多都是在荒漠或沙漠地区进行,这种措施就有可能造成“林下沙漠”的出现。

2.3 对植被退化、土坡状况(水分、养分)、群落优势种相互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

目前尚不能从植被退化、土壤状况和群落优势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植被所处的演替阶段,从而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植被恢复对策、途径和步骤,提高植被恢复的效益。应加强群落优势种与生态系统退化阶段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联系,根据现存植物群落优势种确定生态系统植被退化阶段或者根据其退化阶段确定植被恢复群落的优势种,掌握该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生态位关系,由此构建植被恢复群落的优化结构。

参考文献

[1] 郑翠玲,曹子龙,王贤,赵廷宁,丁国栋.围栏封育在呼伦贝尔沙化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78-81.

[2] 蒋德明,宗文君,李雪华,李晓兰,刘志民,闰巧玲,贺山峰.科尔沁西部地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6,25(3):243-248.

[3] 邢尚军,张建锋,郗金标,宋玉民.白刺造林对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96-98.

[4] 阎志坚,扬持.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弃耕地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弃耕地补播技术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4):469-474.

[5] 黄少军,唐志海,周更生,周全良.飞播造林对宁夏灵武市沙区植被恢复中作用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4):10-12

[6] 赵洪,向旭,韦美玉.都匀退耕地植被恢复初期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6):79-82.

[7] Marks PL The role ofpin cherry(Prunus pensylanica L.)inthema―intenance of stab ility in northern hardwod ecosystems[M].Ecol Monogr,1974,473-88.

[8] Rein Kalamee R,Zobel M.Soil seed bank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 of a species rich wooded meadow in Laelatu [J],western Estonia . Acta Oecol,1998,19(2):175-180.

[9] 张咏梅,何静潘,开文一,陈宏志,赵云锋.土壤种子库对原有植被恢复的贡献[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3):326-332.

[10] 肖冰雪,陈琴,陈愉.高分子吸水剂在沙地植被重建中的盆栽效果试验[J].四川草原,2003(3):30-34.

[11] 白日军,张强.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山西省土地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3,31(3):87-91.

[12] 张广才,于卫平,刘伟泽,王富伟,黄利江,张德龙.毛乌素沙地不同治理措施植被恢复效果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增刊):53-57.

[13] 程志枫.防啃剂试验效果简报[J].病虫害防治,2005(6):25-27.

作者简介:刘建梅(198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

上一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需求分析与预测... 下一篇:植物种子休眠及破除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