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特殊教育中的“爱”

时间:2022-06-01 05:44:05

说说特殊教育中的“爱”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也应该是特殊的,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要善于发现,让“爱”贯穿始终。

关键词:爱;原因;途径;内容

教育本身就是爱,而特殊教育中的“爱”就更为重要了。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是特殊教育前提和基础,是生命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相对于那些在特殊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残疾孩子来说,来自于家庭、社会和教师的关爱更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使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使他们在残缺的身体下面有颗坚强的心。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特殊学校的孩子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等某种原因,他们在听、说、走等方面有着缺陷,有的严重到甚至生活无法自理。这种身体上的残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这些孩子非常敏感,常常会关注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小细节。如果我们教师稍有不慎,就会使得教学前功尽弃,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思想上的迷茫。残疾儿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残疾儿童,由于家长缺乏引导残疾子女的知识,造成子女的思想狭隘,行为拘谨,甚至对未来缺少正确、足够的认识,对前途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

3.心理上的残疾。心理上的残疾很大因素来自于生理上的残疾,生理上的残疾成为孩子心理成长的阴影。正常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有限,何况对于残疾儿童。面对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他们无法完成,从而产生自卑情绪,感到自己不如人,有严重的失落感,甚至自闭。他们容易懦弱,表现出心灵上的脆弱,缺乏持久的毅力和恒心。

4.学习上的困惑。由于在听、说、行或者智力上的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要付出比健康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甚至付出努力后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有着很多的困惑,如果总是经历挫折和失败,他们可能就会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而来自教师的“爱”就像及时雨,至关重要了。

二、实施“爱”的教育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在我们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少残疾儿童是来自几十里外的山村,少了父母和亲人的照顾,他们感到孤独。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简单动作。因此,填补他们情感和生活上的空白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这时,作为特教老师,要及时来到学生中间,使他们感受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教师要帮助他们做一些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亲人之外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对家庭之外的环境有个新的认识,树立起在学校学习自理技能和知识的信心,有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2.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由于残疾儿童肢体和认知的缺陷,思想迷茫而消沉,活动范围狭小。有的孩子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而不愿意与人交流。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打开他们紧闭的心灵,像亲人般地与他们交心,要因人而宜,或拉家常,或用幽默的言语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如:“某某同学,老师知道你在想什么呢!是想未来做一名合格的按摩师?”教师面对的性格各异的儿童,就需要捕捉每一位学生的细节,对于某一方面的特长,要及时进行鼓励;而对于某一方面的不足要善于鼓励。只要我们坚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就一定能够使每一位儿童健康成长,有所发展。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生活、学习操练。残疾学生在诸多方面需要教师的有意识地“小灶式”的操练。对于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发展。如:使他们融入集体,未来融入社会;恢复儿童特有的活泼天真的性格,敢于畅想;敢于挑战自我等。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活动,比如,开展“生活自立能力比赛”、学习进步演讲活动等。在学生获得一些进步之后,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只有完善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技能,并且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的考验。

4.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残疾儿童由于身残智障等原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有困难。教师要乐于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残疾儿童需要付出正常儿童几倍几十倍的艰辛,同样特教教师也需要付出正常学校老师几倍、几十倍的努力。生活上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知识的学习更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使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再通过手语或文字表述起来,这个过程是个反复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从而化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学生一道体验成功与收获。

参考文献:

1.William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熊利平,《未来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关于特殊教育课程理念和课程的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能力 下一篇:让作文批语点亮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