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粮食经纪人调查

时间:2022-06-01 05:38:51

天门市粮食经纪人调查

随着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和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曾经一统天下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纷纷“谢幕”,你方唱罢我登场,农村粮食经纪人队伍在这种背景下,得到雨后春笋般的勃兴和发展,成为连接种粮农民和粮油加工、储备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在粮食流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队伍情况

天门市粮食经纪人的出现大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其时正值粮食流通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流通现实相碰撞的转折时期,他们走村串乡应运而生,游走于政策(当时粮食流通双轨制尚未退出)与市场的边缘地带,从事粮食购销活动。那时尚无粮食经纪人的提法,不论他们的经营量多大,一概以粮贩子冠之,没有社会认同感,地位比较尴尬。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粮食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粮食流通格局和市场主体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粮贩子队伍因势而兴。据查,天门市目前从事粮食收购、销售业务的粮食经纪人共有212人,其中农民176人,原粮食企业下岗职工36人,队伍趋于职业化。他们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形成独有的营销网络,既方便了农民售粮,又减少了企业收购成本,目前已有二分之一以上的粮油收购量是通过他们与农民完成的,客观上已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粮食购销基本队伍,现在见诸文件报端时也不再称其为粮贩子,而正名为粮食经纪人。

由于粮食经纪人大多具有无固定地点、即购即销和库存量较小等特点,加之《湖北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对从事粮食收购许可设定的门槛不高,仅为年收购量50吨以上,给他们提供了打政策球的“机会”,大部分只办理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没有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同时也由于目前基层粮食行政管理手段受限,基本上未顾及对粮食经纪人的监管。

二、经营特点

天门市粮食经纪人大多没有固定营业地点,其经营活动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流动性。他们信息灵通,人脉较广,一般都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自带运输车辆(以载重10吨以下的农用汽车为主)、计量工具和包装物从事粮食收购,一次收购量大约在5~8吨左右。他们的收购业务触角很广,走村串乡是常态,有时甚至直接就在农户的田间地头进行交易。在粮价波动较大时,他们往往利用农户信息不畅和人力不足等弱点,优先保证自己的利润,恶意压价、短斤少两,坑农骗农的情况时有发生。总的来说,在时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家中一般只有老人和妇孺的情况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收购形式的确给农户售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售粮成本,也是对现行体制下国有政策性收购站点偏少的有效补充。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粮食经纪人都没有粮食仓储场地和相关设施,他们从农民手中直接购得粮食后,一般都是采取即购即销的模式,少有库存,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市内的粮食加工企业,也有少部分流往外地。其收购价格一般采取以销定购的办法,即先摸清上家也就是粮食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预留自己的收购毛利后,确定对下家即农户的收购价格,据了解,其毛利刨去各项支出,净利一般在2~4分/斤左右。

目前粮食经纪人的经营业态比较灵活。他们直接从农户收购粮食时,一般是按照上家也就是粮食加工企业的质量要求进行收购,也有依质论价的或看货议价的,购粮款大部分都是即买即结,现金结算,钱粮两清,也有极少数延后结账或赊购的,这类对象往往都是比较熟且长期往来的农户。他们往粮食加工企业销售粮食时,大多也是即卖即结,以减轻现金周转、融资及仓储压力,也有进入加工企业的“粮食银行”按照相关章程运作的,如天门市目前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石家河米业,其收购量有四成以上都是通过“粮食银行”的模式与粮食经纪人或散户进行的,就卖方而言,可随时取现(含息),买方也可因此减缓收购旺季时的资金周转压力,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买卖双方的共赢。

三、存在问题

一是粮食经纪人缺乏应有的综合素质。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在粮食生产上呈现明显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投入“双下降”的趋势,大多进城务工谋生,在家务农的多为老人和儿童,信息不对称,难晓天下事,这种情形催生了粮食经纪人队伍的发展,但其整体上的从业道德水平和经营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诚信经营的意识比较淡薄,很少考虑粮食市场稳定和国家宏观调控粮源保障等问题,非但不办理粮食收购许可,有的甚至连个体营业执照也不具备。此外,关于粮食水份、杂质等的检验手段也几乎没有,全凭所谓的“经验”。

二是缺乏自律意识和诉求渠道。由于粮食经纪人队伍分散,各自为战,他们既缺乏必要的凝聚力,也没有自我约束机制,以至每年收购旺季时,屡屡上演经纪人之间抢夺粮源、哄抬价格、降低质量标准等无序竞争乱象。同时,也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经营行为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迄今尚无相关组织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和相应的服务,以及进行必要的管理。

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反映在:

监管难。《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湖北省粮食流通管理办法》虽说已经颁行六年多了,但其落实程度及效果不能估计过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掉”了为数众多的国有粮食企业,但没有改出粮食部门依法管粮应有的环境与氛围。比如天门市,一头是经过彻底改革后已无一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另一头是粮食行政执法长期缺编制、无经费,监督检查雷声大雨点小,形式单一效果不佳,使粮食行政管理的社会认知度受到影响,不少粮食经纪人对粮食行政执法持观望态度,无视收购必须办理许可等硬性要求。

办证难。我们会同工商部门,明确要求他们必须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和粮食收购许可证,才可以从事粮食收购,并在收购季节开展不定期的上路抽查,但由于他们从业年限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大多居住在乡村,又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管理难度较大,漏办的情况难以避免。

统计难。由于粮食经纪人大多采取即购即销的办法,很少有粮食库存,也没有可供佐证的购销台账,因此难以统计他们真实的粮食购销数量,加上其本身不具备粮食转化能力,如直接将其购销量统计进来,就难免出现重复计量,使粮食流通数据失真。

四、相关建议

搞活粮食流通,繁荣粮食经济,对包括粮食经纪人在内的全社会粮食流通领域开展监督检查,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而搞活粮食流通不能也不可能走“回头路”,必须正视现实,加强对粮食经纪人队伍的管理,完善并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支持他们加快发展。

一是严格准入。要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并落实规范可行的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对所有从事农村粮食购销活动的个体经纪人实行资格准入全覆盖,依法依规纳入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管理范畴。并采取有力措施,规避和减少部分素质较低的无证粮贩对农村粮食购销市场的干扰与影响。对未办或不办《粮食收购许可证》者,坚决不允许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二是规范管理。首先要在完善规章制度方面下功夫。要建立健全粮食经纪人监管制度、收购申报制度、粮食收购资质年检制度和业务知识培训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建议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机关的名义统一进行,以此规范粮食经纪人的日常经营行为,加强对其经营资质的监督管理,积极稳妥地理顺市场关系。其次要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通过举办粮食流通政策培训班、印发学习培训资料等灵活的形式,对农村粮食经纪人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向他们讲解国家粮食政策法规,传授较实用的收购技能和粮食检测技能等,提高粮食经纪人的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发挥他们在粮食生产者、经营者与加工者之间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完善组织。要以粮食行业协会为平台,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支持、个人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村粮食经纪人参加粮食行业协会,在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的粮食经纪人协会,并完善相应的协会章程,以这种形式把农村粮食经纪人组织起来,搞好登记、培训、服务和管理。要着力提高协会的组织化程度,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和培育、扶持措施,通过登记建档、政策业务培训等办法,改进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协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积极支持和促进粮食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逐渐形成由农村粮食经纪人、农户和其他主体组成的农村粮食购销网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进行扶持。首先是转变观念,要将认识提高到尊重粮食经纪人就是尊重种粮农民、培育粮食经纪人就是培育市场主体、扶持粮食经纪人就是扶持“三农”的高度上来,对其在政策、舆论和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效益、法律上有保障、素质上有提高,积极营造有利于粮食经纪人发展的市场氛围和生存空间。其次是要不断创新监管服务方式,提高监管服务效率,加强对粮食经纪人的规范管理和服务,督促他们加强行业自律,自觉遵守粮食流通政策法规、建立经营台账、报送统计数据、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共同维护好粮食收购市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有序竞争”的正常秩序。

上一篇:“十二五”发展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考 下一篇:中国古代治水功臣大禹